首页 > 其他小说 > 正说明朝十六臣 > 第38章完结

第38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正说明朝十六臣第38章完结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个铁腕人物。¢精-武^暁?税*蛧\ -勉¢费`阅-渎*即使对当时实际掌管权柄的两位皇太后已经决定的事情,他也敢直言进谏。万历五年(1577)五月,皇帝降谕要重修慈庆、慈宁两宫。此二宫是两位皇太后的寝宫,重修也应该是两位皇太后的意思。但张居正却认为两座宫殿都刚刚于万历二年落成,还都壮丽如新,现在要重修,会造成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他上疏劝阻,请求停止此项工程。两位皇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年九月,慈圣皇太后认为皇帝的大婚之期就要临近,就让皇帝停止当年的行刑。明朝的制度,秋天有秋审,九月正是判罪行刑的时间。慈圣皇太后比较信佛,好做善事,她的这点妇人之仁,理应成全。可是在张居正看来,国家之乱,完全是因为执法者的有心宽纵,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认为“盗者必获,获而必诛,则人不敢为矣”。“杀以止杀”,惟有严厉地执行国家的法律制度,社会才能安定,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张居正立刻上疏,阻止慈圣皇太后“暂免行刑”的做法。这个奏疏上去后,圣旨下:“先生说的是,今年照旧行刑。”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萝*拉_暁?说- /追^蕞~新~蟑\洁/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张文明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去世竟然如此轰轰烈烈,演变成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还在千里以外的京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按照旧制,张居正应丁父忧,回籍守制三年。事情的结果是张居正被皇帝特旨“夺情”,在职居丧。对张居正“夺情”事件起因的说法有两个版本。其一是说张居正被“夺情”完全是他贪恋权位,自己一手策划的。当时张居正推行新政正处在紧要关头,如果他这时离开,正中那些反对派的下怀,改革就将功亏一篑(kuì)。一边是为已经十八年没见面而且已经去世的父亲尽孝道,另一边是自己领导的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改革大业,这道选择题对于很有政治抱负的张居正来讲一点都不难,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此,张居正就示意内监冯保,让皇帝挽留他在官守制。虽然表面上他也一再上疏乞归,但是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

------------

失败的帝师(2)

------------

另一种说法是万历小皇帝当时虽然已经十五岁,但是在很多国家大事的处理上还很依赖张居正,两宫皇太后也认为小皇帝还离不开张居正的辅佐。~d¢i.y-i,k¨a*n~s\h~u-.+c′o+m?原来就有地位重要的不能离职的官员,被“夺情”而在职居丧的先例,因此,慰留张先生既是出于小皇帝的需要,也是出于两宫皇太后的懿旨。总之,不管张居正“夺情”到底是君臣之间出于谁的需要,都在朝廷中引起了一片质疑的声音。尤其是翰林们,他们认为这是违反纲常伦理的做法,只有懂忠孝大节的臣子才能给天下人作出表率。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又是帝师,他尚且把忠孝二字扔在一边,还如何要求天下的百姓呢?于是,一场争端开始了。先是吏部尚书张瀚因带领一班官员劝阻张居正“夺情”而被解职。其后,两名翰林院编修和两名刑部官员都因上奏皇帝参劾张居正不忠不孝,而被逮到午门外,遭受廷杖之刑。然后,他们四个是褫(chǐ)官的褫官,流放的流放,都被赶出了京城。为了此事,朝廷中的官员们群情激昂,民间也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还是神宗下了一道敕谕说,如果有人再议论此事,就是“任意自恣”,“欺君无上”,绝不宽恕。“夺情”事件,以皇帝和张居正的胜利而结束。在此事中,张居正坚持到底、毫不退让的铁腕政治家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他也捍卫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使“万历新政”得以继续进行。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回籍葬父。神宗特许张居正离京期间用密封上书言事,并告诫内阁次辅吕调阳等:“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分。”张居正身在江陵,仍掌握朝政大权。有一天,甚至连着接到皇帝的三道诏书,湖广的地方官特在江陵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