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揭秘曹操墓“被出土”内幕:三国大墓第31章完结
对此理由,笔者认为同样是靠不住的。!0^0*小`税`枉¨ _无+错,内~容!60岁的男性头骨,与66岁的差别应该很明显,66岁头骨比60岁的头骨要更滑亮些。可能专家在鉴定时,取了男骨年龄可能范围的最大值。
北大考古系教授王迅先生认为,仅凭一块头盖骨来确定年龄,还是有难度的,需要再看下颌,最好是完整的下颌,从牙齿的磨损情况来推断年龄比较好办,牙齿磨损得越厉害,年龄越大。当然,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要注意,生活条件好的,常吃精软细粗的,比吃粗粮杂粮的磨损程度要低。
骨龄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具体到每个人的情况,都会有不同,营养状况、遗传因素,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从骨缝愈合程度和牙齿磨损情况判断出的年龄,有时候与实际年龄并不一致。
西高穴男骨只有部分头骨和一块不完整的只带两枚牙齿的颧颌骨,这60岁年龄的判断,肯定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换句话说,60岁年龄的鉴定,也并不一定就靠得住。
曹操是墓主,墓主的棺材应该放在主墓室,即后室。而被推测是曹操的遗骨位于前室门道处,这个位置显然已不是原位,被扰动了。/x^g_g~k.s~.~c¢o′m?一种说法认为,这块遗骨很可能是被盗墓贼用脚从后室踢出来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古人骸骨意外从盗洞进入墓穴,并不是曹操本人。中共陕西西安市委党校历史教授胡觉照先生,便曾这样猜想。
辨别男骨是不是曹操的,有学者提出了DNA鉴定手段,这一方法操作起来是很复杂的,对此本书前面已有过分析。另外,运用碳14技术也可,测定一下墓内男骨距今多长时间,这个说法应该简单易行,但可能不够精确,不会有多大说服力。
另外,从《三国志》上的记载来看,70岁的卞夫人死后合葬于高陵,与曹操再续夫妻“阴缘”。从出土的两具卒时年龄分别在50岁、20岁的女骨来看,也可以推翻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的认定!
如果说50岁、20岁的女骨,都不是卞夫人,那么卞皇后在哪里呢?难道在旁边的1号墓内会发现?
第56节:◇ 薄葬墓中为何“宝物”频出(1)
◇ 薄葬墓中为何“宝物”频出 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的第九点理由,是“出土物与曹操的《遗令》薄葬相符”。+8`6*z?h_o′n¨g·.-c!o*m,
具体是这样说的:西高穴墓葬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圭和璧等礼器,均为石质,符合其在《遗令》中所规定的。
这种认定理由,也不牢靠,也有附会之嫌。
曹操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也是个想得开的人。在去世之前,除了对自己的妻妾作了交代和安排以外,连自己死后随葬品问题都考虑到了。
“薄葬”应该是曹操诸多反盗墓手段中最精明之处,但却可能是他心迹的真实流露,曹操的“薄葬”观,对秦汉的厚葬冲击很大。
历史上最早提出薄葬的,并不是曹操,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据《汉书?文帝纪》,汉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此后,东汉也有多位皇帝声明薄葬。
与刘恒相比,曹操薄葬愿望似乎强烈许多,而且似乎是动了真的。曹操生前曾多次反对墓葬。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即在攻下邺城的第二年,曹操下了一道《赦袁氏同恶及禁复仇厚葬令》,“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刘备大将关羽兵败被杀,孙权将关羽的头送给曹操。曹操当时是抱病带军出征,但他已预感到了死神的威胁,遂下了一道临时性命令:“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意思是,如果我发生了意外死亡,随时收殓下葬,金宝宝物一律不要随葬。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阳,不久病重去逝。临死前,曹操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