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77章完结
① 参见《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天,禧\小~税^枉/ _勉.费?悦\黩¢
① 《悟真篇·序》。
道教所没有的。他认为:“既性命之功未修,则运心不普,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②身体锻炼得再好,也只是健康长寿,精神上还不能达到无限,成为神仙。所以,“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③张伯端从道教的角度,吸收大量禅宗思想来“修性”,把三教融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张伯端身后,其弟子经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人的传承,形成了金丹教南宗的系统,元代以后并入全真教。
在内丹道发展的同时,传统道教的符箓派也在发展,天师、上清、灵宝诸派也曾产生过颇具社会影响的道士,受过朝廷的策封。另外,一些符箓派道士又吸收内丹学的思想,创出了新道派。如王文卿(1093 年——1153 年)所创神霄派,号称其所炼的“先天祖气”可以和天地之真气相感应,小则可以为人治病,大则可呼风唤雨,祈雨求晴。他们的法术曾得到过一些帝王的重用。
金、元时期“河北新道教”的崛起
河北新道教包括全真、太一和大道三个流派,尤以全真在后世影响最大。?w_e*n_x^u-e,b~o·o?k′.,c.o¢m¢由于全真道领袖们的发展,使道教从理论到活动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被称为道教史上的“鼎革”。河北新道教异军突起,与当时中国北方沦为异民族统治区的现实有关,许多汉族士人不甘心于“亡国奴”的地位,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收复中原,使他们彻底失望。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具有正宗华夏文化色彩的思想作为精神的慰藉,道教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金、元统治者及时加以利用,结果使新道教反而成了他们辅助统治的工具。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喆(1113 年——1169 年),陕西咸阳人。他幼习儒业,长入府学,本希望以儒术经世。青年时代恰逢宋金战争,报国之望破灭。在金代他也曾几次试图从科举出身,但皆未能如愿,心灰意冷,遁入教门。王喆出家修道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他掘地穴居,内修丹道,外佯疯狂,人称“王害疯”。后他云游到山东半岛,打出了全真旗号,发展教徒,先后收留了马钰(1123 年——1183 年)、孙不二(年——1182 年)、谭处瑞(1123 年——1185 年)、刘处玄(1147 年——1203 年)、丘处机(1148 年——1227 年)、王处一(1142 年——年)、郝大通(1140 年——1212 年)等七大弟子。.k·a¨n¢s·h¨u_j*u+n/.*n+e?t\他们长期追随王喆从事创教活动,成为全真道的骨干。传统道教讲究个人修炼,因而组织松散,全真道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在山东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三光会”等五个教团组织,道风朴素,纪律严明,在民众中获得了好评。王喆死后,相继由马钰、王处一、丘处机掌教,教团队伍不断扩大。金廷也转而从压制改为拉拢。金、元之际,南宋、金和元三派政治势力都派使者来邀请丘处机,他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作了一番权衡,最终决定接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邀,不顾七十高龄,远赴雪山绝域,到蒙古军队的大营所在
② 《悟真篇·序》。
③ 《悟真篇·序》。
地和林拜谒太祖,因而得到了蒙古贵族的支持,为全真道在元代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真道的主要特点是倡导三教合一,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大潮流。他们以内丹道为基础,但是宣扬“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