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苏联解体亲历记第39章完结
利加乔夫向客人们阐述了实施改革的目标。¢如,雯¨徃+ ′追*醉\鑫·彰`结?然而,在这方面他与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他矢口否认在党的高层领导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他强调改革是客观必要的,不依赖于具体某个人。他一再认为党内那些不能适应变化的官员应予以撤职。
很明显,在利加乔夫看来,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他所提倡的那些诸如企业“自筹资金”、提高工厂管理的自主性、增加机器制造业的投资等具体改革措施听起来同以前流产的一些计划没什么不同。
他谈到了提高透明度以及民主化的必要性,但他又认为这种民主早就在苏联扎下了根。十月革命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权利与经济权利,它们是苏联民主的基础,那种认为苏联民主才刚刚开始的观点是错误的。单就民族问题而言,利加乔夫认为10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这本身就说明了苏联的体制是“有史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最完美的”体制。虽然他承认时而也出现一些问题,譬如去年12月的阿拉木图骚乱,但认为这并不是由于错误的民族政策所致,而是由于社会的一些恶瘤——腐败现象、裙带风以及“投机倒把”——所引发的。·y,p/x?s+w\.,n\e_t~
他认为可以通过党的更加严格的控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反酗酒运动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说三年来饮酒量减少了一半多,而且,工作缺勤现象也少了一半。另外,死亡统计数字表明,1986年的死亡人数少于1985年的35.4万人。
利加乔夫在阐明他的观点时说,他所认定的改革应由一个廉洁而又强大的共产党来领导,可在官方意识形态不做重大变更的情况下予以实施。实质上,利加乔夫的改革观点属于“安德罗波夫计划”,即不进行戈尔巴乔夫已经开始规划的政治体制改革。他当时对外界也许否认这一点,但他事实上却反对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提出的政治改革步骤。他们之间的分歧因该年戈尔巴乔夫采纳更加激进的改革方案而扩大。
到1987年,戈尔巴乔夫阵线中的最活跃人士当属时任莫斯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s¨o`s,o/s¢h′u~.+c,o,m\他满腔热情地拥护政治改革,结交广泛,完全没有党的高级官员那种典型的令人敬而远之的高傲态度。他偶尔出门还乘坐地铁,时常微服私访,逛商店、下车间,还不时参加工人们的劳动,与他们一起装卸货物。
当时商店经理常私匿商品而不在货架上出售,此事一旦被叶利钦发现,他(或她)就大难临头了,可能当场予以免职。当时在苏联由于商店物品的定价比黑市低,国营商店工作人员私存物品以便到黑市上去牟取高价之利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有关叶利钦的评论很快风行莫斯科大街小巷。在市民们眼中,这位莫斯科市党组织的新领导看起来不像他的前任,他是“我们大家的一员”——真诚而又随和,和我们一样挤乘公共交通工具,参加我们的体力劳动,对日常不良现象了如指掌,并下定决心消灭它们。对于莫斯科人来说,叶利钦很快成了传奇式的人物,他向人们切实证明了改革不是走过场。
但是,传播媒介却很少报道叶利钦的事迹。除非是正式场合的需要,媒介几乎对他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比起以前,传媒在1986年与1987年这两年里已经变得更加活跃,为什么叶利钦颇具新闻价值的行为却被媒介所忽视呢?
当然,只有天真的人才会这样发问。如果真的有人向一般市民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因为‘他们’不希望我们了解他。”
“他们”不说也清楚。“他们”就是那些国家的统治者,党的决策人物。
“我们”与“他们”的斗争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不过,内部的人会更加直截了当地挑明,禁止媒介报道叶利钦的&ldqu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