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 > 第10章完结

第10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第10章完结

将近五千万人听过他的大多数演讲,毫不夸张,他们都是为之倾倒的忠实听众。~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他超越惯例,超越反对党,亦超越了本党的意志。在美国历史上,他连任三届总统之后,又第四届当选,这绝非偶然。〔政治家再也不需要党派赢得公众,现在,广播能够担负此任。不过,当时只有很少的职业政治家深谙此道。全国广播公司的卡尔顿史密斯曾打算为罗斯福的阁员们安排一个节目,他发现困难重重。邮政部长詹姆斯法利(James Farley)是他那一代政治家中的佼佼者,却连“with”也发不清楚,老是念作“wit”,把自己弄得像个马车夫。〕这样一来,富兰克林连自己的党也抛之身后。他打破了传统的平衡,他改变了总统的性质。从此以后,总统将是一个个性化的公职,更接近于普普通通的美国人。1933年,美国已经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大萧条,但是,到那时为止,白宫却只有一个雇员处理来信来函。赫伯特胡佛每天只收到四十封左右的来信。自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开始大量的广播讲话之后,平均每天来信竟多达四千封左右。

毫无疑问,白宫的新闻记者憎恨无线电广播的问世,更讨厌第一个电台记者的到来。`墈^书′君, +芜.错?内,容?广播不可逆转地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兴趣,扩大了它的影响。广播作为监督员和强大的新闻力量,自身不断完善,结束了新闻报道中的赫斯特(Hearst)[3]风格。对于此种趋势不必忧虑重重,所谓新闻业的累卵之势不过如此而已。一类新的记者突然涌现,在传统的文人墨客眼里他们根本算不上什么记者,不过是一批油腔滑调的小青年。正是他们,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赢得了大量的听众。全国广播公司驻白宫的第一个电台记者卡尔顿史密斯所干的事只是将麦克风放在总统面前,等到整个广播网接通之后,再拍拍总统的肩膀。全国广播公司当时雄踞首位,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第一个记者鲍勃特劳特(Bob Trout),当时只能可怜地侧立门外。罗斯福第一次看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麦克风时,竟问道:“哥伦比亚公司?是什么玩意儿?”然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渐渐有了起色。约翰查尔斯戴利(John Charles Daly)接替了特劳特。戴利开始只是一个专辑采访人员,并非地道的记者。他被派去报道轮船下水之类的事件,并协助播放星期三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节目。戴利仪表堂堂,妙趣横生,有一副圆润浑厚的嗓子。他在通讯记者中惹起了极大的怨恨,尤其是《时报》的贝莱尔和《芝加哥论坛报》的沃尔特特罗安(Walter Trohan)对他更为不满。·9*5·t`x?t...c\o!m*后者是位好争吵的记者,特别厌恶电台,对约翰查尔斯戴利不满之情尤为强烈。他常常对同事发牢骚:“那家伙根本不是一个记者。他从未在堂而皇之的报馆里工作过,连一篇报道也未写过。我想他更像一个演员。”“你为何认为他不算一个记者呢?”贝莱尔这样问他。“记者在工作之余打牌消遣时,那家伙却跑到树林子里,朗诵莎士比亚的戏剧,细品自己的声音。”特罗安这样回答。

当然,戴利毫不羞怯。他有他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开辟道路。这个任务随着听众的扩大而变得容易。渐渐地,戴利的地位超过了卡尔顿史密斯。他俩想做随行记者,不久,遂了心愿,坐进了总统车队的第三辆轿车。当时座次的排定取决于报纸发行量的多少。第一辆轿车是通讯社的,第二辆坐着像贝莱尔和特罗安之类的显赫人物,第三辆才轮到广播系统。戴利并不以此满足,不断力争。从地位上说,广播与通讯同属一类。不过在当时,此说尚属惊人之谈,不仅报界记者纷纷反对,就连要人斯蒂芬厄尔利,也不敢苟同。可戴利仍坚持不懈,据理力争:虽然总的来说通讯社已有一个较高的基本发行额,但广播网的影响常常超过电讯通讯。收听哥伦比亚广播电台的人,肯定超过读《时报》的人。最后,厄尔利请示了他的老板,同意了戴利的意见。一次,总统出发之前,改变了原来的座次,将广播网的人安排进第二辆轿车。当他们各自匆匆忙忙地上车时,戴利和史密斯赶到第二辆车前,发现沃尔特特罗安端坐其中。特罗安对戴利说:“你这个杂种,这是我们的车。”可是,现在不是了。戴利请来了厄尔利,把《芝加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