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 第35章完结

第35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第35章完结

这里,正面反面都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先来说说正面的:

徐邈:这位是京口人,从小就人品端正,举止有度,勤奋地读书、做学问,很有见识。-g/g~d\b?o,o?k¨.!c!o*m\谢安了解后,十分欣赏他,这就属于“德才兼备”型的呀,于是谢安就把徐邈推荐给了孝武帝司马曜,后来做了中书侍郎。徐邈也的确不负谢安的希望,在中书一干10年,为官清简宽宏,为人稳重缜密,从不参与后来皇室那些阴险的权谋。司马曜欣赏他的学识,又敬重他的为人,一有疑问,就去向他请教,要不是一不留神被张贵人弄死了,他还想任命徐邈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呢。

范宁:这一位,跟徐邈相比,就有个性得多了。他最大的个性就是——刚正不阿。范宁也极有学问,而且,他还有个极大的爱好,就是开学校。从前桓温当政时,范宁受到了压抑,桓温死后,他才当了个余杭县令。当县令的时候,他就大办学校,召收四方的学生,讲授儒学,一时间,就连这一带的社会风气,都因为他的大力办学,好转了不少。谢安十分欣赏他,也举荐他当了中书侍郎。他跟徐邈,一起辅佐司马曜,本来挺好,但范宁为人太刚正了,结果那个谗佞的王国宝就容不下他,最后被排挤出了中枢。,墈′书?君, /唔?错?内!容+后来范宁当了豫章太宋,接着大办乡学,招收四方学生,甚至自己出钱给学生当费用。百姓们也都特别拥戴他。到了清朝时,余杭、扬州一带的百姓还给他塑像,把他看成和韩愈一样的先贤呢。

说到这里,就有个挺有趣的问题了,这两位,都是很得谢安爱重的,也的确是“德才兼备”型,不过,他们俩可都是“儒学”名士啊,跟那时的风流玄学人物,根本不是一个路数儿。谢安自己,也是一个极典型的玄学名士吗。那么他为什么还会这么看重他们呢?这里头的原因,应该有两个:

一个,谢安的治国之道,是道家思想无疑,但很多方面,他其实也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的。我们历来成功的政治家,其实大多数都是外儒内道型,只不过,不同的人,儒道所占的比例不一样罢了。谢安应该算是道家比例极高的一位了,但是他也并没有完全扔了儒家。

另一个,这很可能是出于他的长远打算,他希望司马曜长大以后,不要像他老爹司马昱那样,“当个名士真不错,可怜不幸做君王”,毕竟这天下是司马家的,他谢安这个位置不可能长久,真要长久这事儿就不对了。^白,马`书.院/ ¢耕~歆·醉*全?所以,他是做了一系列振兴皇权的事,这个后面还会说到。向司马曜推荐正直博学的儒士,也是他要“振皇权”的一个步骤。当个名士,逍遥山水间,这没问题。但当个皇上,却整天清谈,啥实际事儿都不会干,那可不行啊。

说完了正面儿的,我们就来再看看这两个反例。

不过说起这两位,那可真是了不得,个个尊贵无比,而且还跟谢安关系极近。这两位就是——谢家自己的女婿,琅邪王氏的王珣,太原王氏的王国宝。

有才无“德”的王珣

首先说,这里这个无“德”,是指谢安的想法。其实王珣这个人,就是比较热衷于仕途,也颇有心机,懂得相时而变,在谢安去世后,他通过自己的经营,当了尚书令这样的大官呢。其实要说,这也是琅邪王氏的一个特点,“狡兔三窟”的王衍,“善处兴废”的王导,都有这个味道。王谢这三家大族,琅邪王氏是比较会为自己家打算的,这也是人家始终能保持“第一高门”这称号的原因之一。太原王氏比较忠直,变通上差一些。陈郡谢氏呢?从谢安以后,是“素退为业”,不争权不夺利,啥也不参与。不参与,那这显赫自然就不如人家了。像王珣这样的人,要在我们现代社会里,可算是有本事的了。但是,他就是入不了谢安的眼。

王珣是琅邪王氏里最尊贵的子弟了,他是王导丞相的嫡孙,娶了谢万的女儿为妻。王珣从小就很有名气,是一时的才俊,书法也非常好。就是这么一个人,谢安却看不上他,后来竟跟王家离婚了。那时候轻视礼仪,离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王献之娶了郗家的小姐,后来郗家败落了,王家就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