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 第21章完结

第21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第21章完结

就这样一个危急的局面,到处都是像乱麻纠缠在一起的矛盾。\艘-飕·晓^税+枉+ ?更_薪.蕞,快-怎么办?谢安看得清楚,如果不改变势力格局,这问题就根本解决不了。东晋亡国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个时候,他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全面规划,但是当时,包括王彪之他们,都并不理解他。其实只要看一看后面,他是怎么有计划按步骤地实现这个目标的,这思路就明白得很了。

其实他的这个目标很明确,这就是:让桓冲让出下游!而且越快越好,因为收回下游后,朝廷还要进行战备。如果能够做到的话,那么首先增加了对抗前秦的力量,更有取胜把握;其次,桓家势力得到了抑制,再不会出现桓温那时的严重情况;再次,势力平衡之后,国家内部就不再处于紧张状态,连百姓都会安心,就可以致力于调理内政了。而这个,就是东晋所特有的——“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局面。

我们来看看谢安实现这战略的步骤:

耐人寻味的任命(第一步)

先来看看,桓冲接掌桓家,是不是就接过了桓温所有的大权呢?没有!在这交接之际,朝廷已经借此削弱了桓家的势力。′k?a·n?s?h`u/b`o_y,.,c~o-m·来瞧瞧桓温死时和桓冲接任时官职的对比(虚衔不列):

桓温: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司马、扬州牧、平北将军、徐兗二州刺史

桓冲: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这个任命耐人寻味得很:

“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事”,这些大权都是能够把持朝政的,一个也没给桓冲。只给了桓冲一个中军将军,当然这中军将军再加个扬州刺史,再加桓家的势力,桓冲照样儿有把持朝政的可能,不过比起桓温,可是差了一大截儿了。这个任命应该是谢安和王彪之商议决定的,这时他们俩是尚书省的长官嘛,瞧瞧这里面的手段:我削了你的权,但却让你啥也说不出。因为论起声望和战绩什么的,桓冲远不能跟桓温比,不加给他这些,也没什么不合理。桓冲就是有意见,也只能自个儿往肚子里咽。(我们的朝廷可比司马昱那时候硬气多啦。)

另外,这个任命里有个十分重要的细节,这就是:桓温的徐兖二州刺史,没有给桓冲。\w.a!n-b?e¨n..,i,n!f¢o^朝廷通过这道诏令,把这两州从桓家手里收回了。这是朝廷从桓家收回的第一个方镇(那时惯例,徐兖两州因为地域近,一般只任一个刺史,算一个方镇),在这么大的权力交接中,徐兖两州不算桓家的重头儿戏,桓冲也顾不过来。

但可千万别小看了它,因为这两州是保卫建康的门户,而从这回之后,谢安就以手里这两州为根本,同桓冲周旋,最终使他不得不交出了下游三州的大权。而不久,我们谢玄将军的北府兵就在这兖州建立起来了。这个几乎湮没在史书里的细节,其实对当时来说,可是多么重要啊。

(这里,来描述一个当时的地图,就更清楚些了:先说长江,上游先是梁州和益州,然后沿江而下,是荆州;再沿江而下,到中游,北面是豫州,南面是江州;最后到下游,北面是徐兖二州,南面是包括建康和周围地区的扬州。这几大州,就是当时东晋最重要的几个方镇。)

皇太后训政(第二步)

再来看朝廷的局势,现在是桓冲、谢安、王坦之三人辅佐幼主,王彪之已经老迈,说话不及他们硬气了。但桓冲仍像桓温一样,不敢常住建康,老是过一段儿时间才从姑孰来朝一次。那么大多数的事儿,还是王谢作主,而主要是谢安在说话。在这时,谢安忽然做出了一个十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向大臣们提议,要请崇德皇太后褚蒜子再一次临朝训政!

上一篇里我们说到,皇太后褚蒜子,一共曾临朝四次,这第四次,就是这回。谢安的话音还没落呢,就遭到了王彪之激烈的反对,王彪之不了解谢安想抑制桓冲的心思啊,就在朝堂上引经据典地指责谢安这样做如何如何不合礼法。那时皇室的辈份乱得是一蹋胡涂,算起来,褚蒜子虽是六朝皇太后,但辈份却只是司马曜的从嫂,而且司马曜已经12岁了,王彪之就说,“这难道还用得着从嫂出来训政?”但是,谢安不理他。而且最让王彪之失落的是,朝里的大臣竟然都一致地支持谢安。这些人想啊,这有什么不好?就算说,皇太后一训政,大权就又向谢安倾斜了,那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