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历史碎影第17章完结
——《清明日》
来自浙江中部一个叫武义的偏僻小城的潘漠华,是个身世凄凉的愁容童子,“饱尝人情世态的辛苦人”,则是在诗中一味地悲苦了:
我想戴着假面具,
匆匆地跑到母亲面前;
我不妨流我底泪在里面,
伊可以看见而暂时的大笑了。¨第,一`看+书~枉- ¢追?最\鑫?章_节¢
——《归家》
四个湖畔少年中,应麟德年岁最大,也最有资格去吟唱含苞欲放的“纯洁的蔷薇”:
我爱这纤纤的花苞儿
蕴藉着无量的美,
——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你尽管慢慢地开,
我底纯洁的蔷薇呵!
——《含苞》
而来自著名的徽商发源地之一的安徽绩溪、自小家境优裕的汪静之,几乎对每一个姑娘都在吐露着他廉价的“相思”:
不息地燃烧着的相思呵!
——《小诗五》
四位横空出世的少年诗人一下子得到了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以及叶圣陶、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坛名家的赞誉。*咸′鱼!看_书!枉* .蕪_错.内^容.原来要出名也这般的容易。次年冬季,他们的第二个诗歌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卷前照例有两行诗:
树林里有晓阳
村野里有姑娘
周树人先生看了他们的诗作,说这些年轻人的谈情说爱里有“血的蒸汽”,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说他愿意“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去处”。同时代作家废名后来在其论著《谈新诗》中,更是称赞“他们写诗的文字在他们以前是没有人写过的,他们写来是活泼自由的白话文字……《湖畔》里的诗当得起纯洁的尝试了”。自称从不看新诗的毛润之先生也看了,时任广州国民政府代理宣传部长的他,看了后还托人转信,请湖畔四少年里的冯雪峰到革命的广州去——革命家兼诗人毛泽东何以能从冯雪峰缠绵悱恻的爱情诗里看出他胸中革命的火苗实在是个谜。+齐¢盛_晓¢说*惘¢ ~首-发?很久以后,毛还对乔木同志说,《湖畔》是很好的诗。
革命者应麟德的经济生活:应修人一九二三年的一个切片
金钱传
应麟德有钱。应麟德又有古时孟尝君之风,拿自己的钱不当钱。做一个穷学生而有应麟德这样的好朋友是多么惬意啊。这就意味着,你可以不时拿友情作透支卡向他要几个花差花差,意味着你食堂里的咸菜窝窝头吃得胃痛了可以偶尔下馆子犒劳一下自己,意味着你有了底气可以向恋爱中的小女生献点小小的殷勤。反正应麟德很大方,他把钱借给你了就不会问你作什么用,更不会今日一封快信明日一封电报追着你要。
很长一段时间,钱,成了应麟德生活的中心。白天在银行里,应付的是流水一样进出的钱,下了班,还是一个钱,借钱给朋友,再向别人借钱,他向上线借来的钱又分散成好多股流到了下线。应麟德的钱囊鼓起来,又瘪下去,成了一个中转站,成了朋友们的共有的小金库。
这年初(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1923年),杭州的汪静之恋爱了,写来一封信,肉麻如一幅春宫图。“伊那甘馥馥的嘴儿真有味,我吻不释口。藕嫩嫩的臂儿煞软和,我摸不释手。最不可形容的是似水柔情,我醉!我醉!……阿修,你当贺我俩!我见伊那娇憨,婉淑,贞静,柔和的神情,我怎不拜在伊的裙下!”两天后,应麟德得去年津贴105元,即寄5元于汪。
三月,日记有一条,“代(康)白情寄北京康选宜50元,邮汇四川张瑞仙嫂嫂100元”。同月,闻听一师学生集体中毒,情急之下,又寄5元与汪静之和冯雪峰。
六月间,潘漠华来信告急,说要投考北大去了,无奈还有10元的债没还掉,应麟德即刻去信,并汇去15元,让潘把其中5元交与汪。如此折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