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刘备:“常败”的英雄第4章完结
算是大耳朵娃娃有福气,到了鬼门关口,又被叔父拉了回来。~d¢i.y-i,k¨a*n~s\h~u-.+c′o+m?而这件事,也白纸黑字,被正史《三国志》记录在案。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梦,曹操没有做过,孙权也没有做过。因此,刘备算是他们当中最早作皇帝春梦的人。
对于这件事,有学者认为是后来蜀汉王朝的人士,为了神化其君主刘备,故意编造出来拍马屁的虚假故事。但是我的看法不同,理由有二。首先,编造这种故事来拍政治马屁,从而捞取好处,只有在蜀汉政权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然而陈寿完成他的《三国志》,已经是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天下之后的事了。这时,刘备已经死了至少57年,蜀汉王朝也灭亡了至少17年。此时的陈寿,再用假话去给刘备拍马屁,又有什么价值呢?换言之,他根本没有“作案”的动机嘛。更要紧的是,陈寿原本就是蜀汉臣僚,蜀汉灭亡后,被宽大处理,在西晋王朝担任不重要的文职。他的处境不好,受到北方高门权贵的轻视和排挤。如果他再用这种众所周知子虚乌有的传闻,去给旧主刘备脸上贴金,那就正好给别人创造机会,可以对他上纲上线,说他心怀故国,对新王朝不满,那麻烦可就大了。+3+5_k+a.n¨s+h+u-.′c′o!m¢丢官事小,写的书被销毁事大。所以我的结论是,这件事定然不是编造出来的虚假玩意儿。
刘备看见叔父一向和蔼的脸上充满怒容,就知道事情严重,低头站立,默然无语。刘子敬素来喜欢这个侄儿,不愿意让他再这样与村中顽童厮混下去,招惹事端。于是对刘备的母亲说:“嫂嫂,备儿今年将满十五岁,他天资聪明,恐怕还是要想法送他去读书才好。”
刘备的母亲也正有此意,立即应允,并且托付刘子敬去物色一位好老师。
两汉时期的官办学校,以京城长安、洛阳为盛。至于地方郡县两级政府兴办的学校,则远未构成完善的教育系统。因此,私人传经授业,就成为地方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如果当地无人设帐招徒,要想求学就很困难,除非远走他方。也是事有凑巧,刘子敬起心送侄儿求学之际,恰好有一位先生在涿县开馆招生,而且这位先生还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涿郡涿县人卢植。′精~武_暁?税-惘? -唔¨错+内′容!
卢植,字子干,其人身高八尺二寸。当时的一尺约合今二十四公分,八尺二寸就几乎是两米了。这位巨人声音洪亮,志趣高远。他年少时师从东汉经学泰斗扶风马融,尽得马融真传。这马融乃东汉皇室之外戚,家境富有。他在讲学授业之际,常常要叫一班舞女在讲堂之下歌舞助兴,同时也锻炼学生们的定力。卢植从师听讲数年,未曾转头注视舞女一次,这种专心学业之精神,连他的老师马融亦叹服不已。学成之后,卢植开始进入仕途,官至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南)太守。其后因病,他弃官回到涿县老家疗养,同时设馆授徒。消息传开,涿县人纷纷把子弟送到卢植这位名师门下。
刘子敬打听到这个好消息,立即来告诉寡嫂。刘备的母亲开始也很高兴,但转念一想,拜师谢师要钱,儿子寄宿老师家,衣食书籍也需要钱,而自己家徒四壁,如何筹措呢?她又愁又急,不知如何是好。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刘备无钱求学的消息在村内传开之后,即有一个同宗名叫刘元起者,慨然表示愿意资助一切。原来,这刘元起不仅家境宽裕,而且性格豪爽。他早就看出:在同宗的后辈少年之中,只有刘备最为聪颖,将来或许会成大器。因此,他一口答应资助刘备,同时又决定把自己的儿子刘德然也一起送去求学。于是,涿县城中的卢家学馆之内,不久就增加了两名姓刘的新学生。
那时候,童蒙受学大体要经过三个教育阶段。第一阶段是识字,课本大都采用李斯《仓颉篇》、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等字书。第二阶段则开始学习内容较为浅显的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是《论语》和《孝经》。第三阶段才习《周易》、《诗经》、《春秋经》、《尚书》、《礼》等五经经义。刘备入学之后,先过识字关,每日捧着几本字书,哇啦哇啦念个不停,倒也认真刻苦。可是,待到识字关一过,开始学习《论语》,他的学习热情就日益减退下来。每天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圣人遗训,竟然觉得味同嚼蜡。原来,他这时交上了一位无心读书的密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