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 > 第74章完结

第74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第74章完结

金岳霖说:“我至少是从1914年起就脱离了亲戚的生活,进入了朋友的生活。·0!0·小`税/惘* +醉~薪+彰^結?哽*辛*哙-”

1923年,鲁迅说:“我交际太少,能够使我和社会相通的,多靠着这类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于我实在是不为无益的东西。”和这段话相呼应的是鲁迅在当年给李秉中的信中开出的一个作息时间表:“午后一至二时,在寓。三至六时,在教育部(亦可见客)。六时后,在寓。星期日大抵在寓中。”而十多年后,鲁迅定居上海时,情况已今非昔比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到上海已十多天,因为熟人太多,一直静不下,几乎日日喝酒,看电影。”

1932年11月,鲁迅回北平探亲期间,写信给许广平说:“我到此后,紫佩,静农,霁野,建功,兼士,幼渔,皆待我很好,这种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势利之帮是看不见的。”几年后,鲁迅致信曹聚仁:“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1926年的一天,胡政之和张季鸾来天津找吴鼎昌,这本是一次友人间的聚晤。!狐*恋·雯_学_ ~免?肺_越′独,仨人闲步街头,路过不久前倒闭的《大公报》门口,见双门紧闭,金字招牌尚高悬门额,吴鼎昌对胡政之说:“这是你抱过的孩子,你不想救救他吗?”胡答:“你如果有意思,我当然愿意再当一次保姆。可惜我缺少一碗‘救济汤’。”吴说:“钱不成问题。难得季鸾也在这里。咱们就凑合起来吧。”三人一捏咕,当即商定由吴筹资五万元,盘下《大公报》,胡、张来经营。

后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并称《大公报》三巨头,又有一说《大公报》是吴的钱,胡的人,张的笔办起来的。这张起步于1926年的新记《大公报》,也成为此后二十多年间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家民营报纸。

张季鸾与蒋介石关系不错,他在任何场合提及蒋介石,不叫蒋委员长,也不叫老蒋,只一种称谓——蒋先生。但他与蒋交往并非无原则,他曾向一位《大公报》同事谈起:“蒋先生要我到香港去一次,送我5000美金,并且说,钱不够用,还可以在香港就地去拿,把用钱的地方都指定了。`幻-想?姬/ `追?醉?歆/漳?踕-您想我怎么能去呢?怎么能用他的钱呢?”

1927年8月22日,郁达夫时在上海,当晚去参加一个聚餐会,第一次见到冰心,郁达夫说:“(对)她的印象,很使我想到当时在名古屋高等学校时代的一个女朋友。”

1928年夏天,郁达夫作避暑之北游,8月29日的日记说:“午后上平则门外去散步,走到了四点回来。睡了一忽,精神恢复了,出去吃晚饭,遇见了许多在北平的教授及文士。大约此后一礼拜中,当为他们分出一部分工夫来,作互相往来,倾谈,同游之用。”

钱穆和胡适曾为北大同事,其间钱穆曾数访胡适,而胡适只回访一次。

钱昌照与宋子文私交甚好。他说:“宋子文是一个典型的欧美派,在家里都是用英文交谈。不过我每次到他家,坚持说中国话,不说英文。”“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时,沈性元带儿子士湘住歌乐山,我每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一早晨回到重庆。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早餐,我总在怡园宋子文家吃,所有的事情他总与我商量,我有重要的事也跟他商量。”

章太炎曾称陈宦为“中国第一号人物”。章去世后,陈说:“从此世间无知我之人,太炎知我,我也知太炎。陆建章说太炎作一篇文章,胜过十万兵马,这是对太炎的轻视;我认为太炎一语,足以定天下安危!”

梁漱溟生于1893年,20多岁即成大名。他回忆说:“1920年一个夏天,梁任公(启超)、蒋百里(方震)两先生由林宰平(志钧)先生陪同来我家访我,以前辈而枉顾我一后学,这是我与两先生彼此交往之开始。”

1927年,蒋介石与唐生智在长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