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近代国造舰船志 > 第51章完结

第51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51章完结

此后,“艺新”渐渐消失在船政的典籍记载中。/x/i¢a?o~s+h\u~o~g+u,a\i`.`c′o′m!

“登瀛洲”、“泰安”

1875年,在十六号轮船“元凯”即将下水,十七号轮船“艺新”工程过半之时。7月21日,第十八号轮船在提调吴仲翔主持下,铺设龙骨,开工建造。刚刚处理完台湾事件,对日本的狼子野心印象深刻的船政大臣沈葆桢,为这艘军舰起了个威震远夷的名字——“登瀛洲”。(20)

经历完建造“艺新”时的储材不足,从南洋采办的木料陆续运到,十八号轮船“登瀛洲”又回归了150马力炮舰舰型,仍然是以“伏波”级作为其母型。

“登瀛洲”依旧是木胁木壳材质,飞剪型舰首,双桅双烟囱,外形与“伏波”级军舰酷似。军舰排水量1258吨,首尾垂直线间长65.4米,宽10.72米,舰首吃水3.52米,舰尾吃水4.16米。+求/书-帮^ .哽!芯.最*筷~动力系统还是船政自行制造的150马力蒸汽机,实马力500,配合2座方形低压燃煤锅炉,单轴推进,设计航速10节。(21)

“登瀛洲”舰的武备配置方式和“伏波”级相同,即一门大口径的换门架式主炮,六门布署在舷侧的副炮。不过建造时,因为资金紧张,仅仅只配备了一门主炮,型号和船政以往建造的“福星”舰所选的主炮相同,为“威斯窝斯”70磅(160mm)六角膛炮。

用了近一年时间,“登瀛洲”于1876年的6月23日顺利下水,由原“济安”舰的补用都司郑渔出任管带。9月15日,“登瀛洲”驶出大洋,在妈祖澳一带航试,“船身完固,轮机灵捷,悉合成法”(22)。

“登瀛洲”下水之前一个月,船政大臣丁日昌眼见轮机车间又制造出了一套150马力蒸汽机,而且建造“登瀛洲”前购买的南洋木料还有大量储备可以使用,于是见缝插针,饬令木工车间开始加工新一艘150马力炮舰所需的船肋木料。1876年7月10日,船政第19号轮船开工建造。?x,k¢s·w~x¨.`c~o!m¢丁日昌于新船开造前调任,新任的船政大臣吴赞诚将19号轮船命名为“泰安”。(23)

船政建厂前期,仅有一座拉拔特式拖船坞用于舰船维护。对于一些拖船坞无法完成的工程,通常都借马尾的外商干船坞进行。照片中是在马尾英商天裕船坞维护的“登瀛洲”舰。

这艘军舰的各项尺度、外观,均与18号轮船“登瀛洲”完全一致。稍有区别的是,建造“泰安”时,船政的经费更加吃紧,所需的七门火炮一门都没有能够配置。

建造速度比“登瀛洲”稍快,1876年11月27日,“泰安”舰即告下水,由“万年清”舰补用守备周凤震管带。1877年3月15、18日两天,“泰安”舰在船政厂前完成了轮机试机工作,5月3日开出马江,在芭蕉洋水域完成了航试。(24)

1876年末,1877年初,船政又诞生了两艘150马力炮舰。船政建厂五年计划完成、重开造船工程之后,至此共建造了“元凯”、“登瀛洲”、“泰安”三艘150马力炮舰。与她们的母型“伏波”级相比,三舰的外形、设计、性能都与“伏波”接近,因而经常有论著将这三艘军舰也列为“伏波”级。不过,考虑到这3艘军舰都诞生在船政的国人完全自造时期,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