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第一部 > 第69章完结

第6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第一部第69章完结

二、儒家的“宽仁之治”(乾隆皇帝的表述)“宽”字的不同涵义“宽严之辩”的解释偏差“回向三代”粮政事件 实际上,乾隆初期并不是一味从宽,只宽不严的。\3-疤-墈?书.网¢ \庚~芯^醉`全^比如,处死曾静、张熙,比乃父要“严”;在扩大仓储上,更有许多地方“严”过了以前。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上谕:

“总之办理事务,宽严当得其中。若严而至于苛刻,宽而至于废弛,皆非宽严相济之道。”

摆明是有其“严”的一面,并申明必要时还须用“严”。

所以乾隆皇帝常常使用“宽严相济”的词语。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手腕—权谋上的东西,一种行政作风的区分。因为在实际政治中,一味宽柔势必启臣下窥伺之心,乾隆元年三月上谕:“目前奏摺诸臣,一则曰请宽某件云云,再则曰请宽某件云云,……夫不论其与吏治民生,有益与否,而但觇上之意,以为奏摺办事之张本。”

终于通过实践体悟到“《传》云:不密害成”,以及“廓然而大公。+h_t·x?s`w_.*n′e′t~物来而顺应”,事前不存臆见于胸这样一些道理。

不过,这样的“宽严之辨”和儒家崇拜的“宽政”,已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在《经筵御论》里,皇帝写道:

“夫子历论尧舜禹汤武王授受之旨,而统之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敏信公乃圣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宽为首,……《左传》记夫子之言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盖因一时为郑而发此补偏救弊之说。若夫圣王出治,舍宽其何以敷政宁人之本哉?”

因此所谓“宽”的对立物也不一定是“严”。

从这一角度说,皇上从来没有改变他“宽”的初衷,这特别表现在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处理上。《啸亭杂录》:

“纯皇忧勤稼穑,体恤苍黎,……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廪,蠲免租税,六十年如一日。”

乾隆十八年,以高邮运河之决,拨米谷一百十万石,银四百万两,赈江苏灾;乾隆五十年,各省荒旱赈恤,用去帑银一千四百余万两,甚至超过乾隆八年两江大灾所用数量(参见吕瑞峰论文)。,j+c\h.h-h′h?..c¨o,m*

就此而言,“收敛”只是一个“顿挫”,不宜把它作随意的解释。儒家的宗旨是“养教兼施”、“先养后教”,因此也可以说,乾隆十三年以前,政治的基本点主要是集中在“养”上,其后就转入到“教”上去了。

“回向三代”,做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如何评价清朝的历史,特别是政治历史,随着“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进展,愈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不像初看起来那么简单。为此我曾在大清史会议上说,如果用三千年的长度来看历史,乾隆朝最突出的一件大事,或许就是“统一”;换作二千年的长度,也许就是“盛世”;但如果写“编年史”,近距离观察(接近现场),恐怕就不是这些了。因为自始至终,乾隆皇帝都没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2]自乾隆初政,他所追求的不是别的,正是“回向三代”,即追求儒家传统政治理念的最高理想。乾隆皇帝为什么提起这一问题?是他所受到正统儒家理念到影响,还是受到其他什么刺激?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此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清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