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扳不倒的李鸿章第69章完结
他对李鸿章说,如果修铁路,还必须从已修成的胥各庄一路修起,因为修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为了运开平矿的煤,关系不大,反对的意见可能会小一些,这样此事才有可能办成。!微′趣+晓+税-网. +唔_错~内?容′李鸿章也认为事情只有如此才可行,再加上在唐胥铁路基础上逐年修建,相当一段时间内所经之地都在他管辖的直隶境内,此事更易办成。
经过奕、李鸿章的努力,清廷终于在1886年决定将铁路事宜划归由奕为总理、李鸿章等人为会办的海军衙门办理。
开平矿务局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同年便以要运煤以方便商业为理由,将唐胥铁路延长到芦台附近的阎庄,总长从十公里延长到四十多公里,改称唐芦铁路。同时,李鸿章趁热打铁,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招集商股25万两。就在1886年底,李鸿章又提出将唐芦铁路延长修建到大沽、天津。
1887年春,由奕出面奏准动工修建,强调这段路是“为调兵运军火之用”,并将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此路第二年便告建成,这条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全长终于达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白!马·书.院¢ +醉\新/蟑-踕/耕*新\哙¨可以看到,从1880年修唐胥铁路到1888年延长到天津,几年间李鸿章一直紧锣密鼓,不放过任何“可乘之机”,硬是一点点修成了铁路。
成功有时如同掰腕子,不仅仅比的是实力,更比耐力。只要坚持住了,不倒下,就有翻盘的机会。
在官场上,李鸿章很少硬碰硬地去跟对方正面对抗,但只要被李鸿章认准了的事情,他就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
从1865年第一次上书建议修铁路,到1888年,唐胥铁路建成,李鸿章锲而不舍,力促铁路在中国的实施。其间种种阻力,让修建铁路成为李鸿章最耗精力的一件事。其间李鸿章所表现出来的韧性与智慧,是李鸿章屹立晚清官场始终不倒的生动说明。
4.肩负重任,才更要在官场中风雨前行
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人,最后却背起被后人唾骂的卖国骂名。/墈+书?君? !勉¢肺+粤+犊*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曾经这样形容李鸿章的境遇:“在李鸿章执政以前,中国早已变得像一艘漏水严重的大船,罗盘摇摆不定,水手也显得胆怯。李鸿章运用他的驾驶技巧,不止一次地驶过险海中的暗礁与浅滩,安全地停泊;不止一次,鸿章寻找人员与方法去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多年来,鸿章用了大量的油漆与布料,把这艘船保持在外观上适于航海的状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向鸿章学习在图标未明的海洋上航行……他可以说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他使这艘船三十年来保持着在龙旗下适于航海执行任务的状态。”
对于当时清王朝所处的局势,李鸿章是清醒的,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推行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
但受到历史的局限,李鸿章所谓的变法,又不可避免地把西方的政治文明排除在外。
李鸿章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他毕竟使封建体制产生了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