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92章完结

第9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第92章完结

大宋与契丹自太平兴国四年初也即公元979年开始,到这时,经历了近二十六年战争。~萝?拉+小-税, ^蕞?新?彰′结*哽*辛^筷+这一天是大宋景德元年十二月戊戌日,此时应该已经进入到公元1005年1月。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月,但在大宋君臣之间、将士民庶之间,却空前地热烈、欢欣。

皇上大驾要进城,“澶渊之役”取得如此成果,朝廷应该安排欢迎仪式。宰辅已经派龙图阁待制、大儒杜镐先从澶渊回京,安排“卤簿鼓吹”,也即车驾入城程序、兵卫甲盾仪仗、旗幡伞盖、乐舞导引等一系列规定性礼仪。但真宗忽然记起这一天是太宗皇帝的懿德皇太后符氏的忌日。按照另一种礼制规定:父母忌日,不可歌舞。虽然符氏已经死去多年,而且她也不是真宗的生母,但毕竟是“父皇”的皇后,此礼不可逾越。

于是真宗派出快马去告诉杜镐,不可安排欢迎仪式,撤掉“卤簿鼓吹”,不得“举乐”,也即不得有欢乐的乐奏。

杜镐认为:如此大事,岂可少了盛大仪式!于是援用历史典故,“驳回”真宗意见,他上书说:“昔日周武王在父亲周文王死后不久,征伐殷纣王。′w·a_n\z~h?e*n.g-s¨h`u?.′n/e¨t.出征前,要有仪式,于是,车驾带着文王的灵牌,前歌后舞。孔子修《春秋》,不以‘家事’推辞‘王事’。现在大驾凯旋,乃是‘国事’也,用乐,于礼无嫌。”

真宗心稍动,又诏辅臣共议。

辅臣都认为杜镐言是,坚持要有凯旋仪式。

真宗听从了这些意见,于是,东京汴梁在一场盛大仪式中,迎回了中国的和平使者、终结了二十六年拉锯战的大宋皇帝真宗赵恒。

达成“澶渊之盟”,是大宋帝国文武官员和真宗皇帝共同演绎的政治硕果。这之中,李延渥的“瀛州之战”极大地消耗了契丹有生力量;李继隆则击毙契丹先锋大将萧挞凛,令契丹夺气;澶渊城北布阵,军容严整,令契丹使者韩杞一见心惊,这感觉传导到契丹营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耶律隆绪和萧太后,令草原帝国的领袖有了“畏宋”心理;王继忠身为“贰臣”,却不忘为故国奔走,直接作用了萧太后的“厌战”情绪,促成“和议”进入了议事日程;高琼在关键时刻“强迫”皇帝过河,振奋了大宋军民必胜信念;王继英领导枢密院军事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和议”的种种细节;毕士安则于幕后“深谋”,推举“能断大事”者走向前台,规划了战略大势,并于事后肯定“岁币”的合理性,深刻影响了君臣之心;但在这些之上,寇准则居于第一大功。`如.文,惘~ ,免?废,跃*黩!

寇准的功勋

寇准的功勋已经被史上不少精英人物认识清楚。

《宋史·寇准传》评论认为:“毕士安荐寇准,又为之辨诬。契丹大举而入,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钜敌。及议岁币,因请重贿,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牵制之谋,随亦内附。景德、咸平以来,天下乂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

这段话说了如下几层意思:

一、毕士安荐寇准,当其遭遇诬陷时,又为之辩护。当契丹举“倾国而来”时,他们二人异口同声鼓励真宗御驾亲征,终于使兵临城下的契丹兵众退去。景德、咸平年间的太平,实在是两位宰辅协和共治的结果。

寇准之功勋,没有毕士安是不可能的。

当初王继忠来信谈“和议”,大臣们都不敢回应,不知应该怎么办,而真宗不信此事为真,只有毕士安认为此事出于契丹真情真意,建议真宗“羁縻不绝,渐许其成”,这两句话后来成为&ldqu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