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59章完结

第5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帝国尽头是民国第59章完结

“现在无论是谁,只要是中国国民,都有对修正中的国民大会组织法及代表选举法发表意见的权利。\鸿!特+晓*税~蛧′ _蕪\错~内′容¨我以为要实现一个真正民主化的国民大会,除了在立法技术上注意之外,最根本的是观念问题。在观念上,应该根本洗刷掉包办的思想。这一点是应该由国民党来放大襟度的。”他的这些主张社会影响很大,就连中共中央宣传代部长凯丰都在延安的《解放》上作出回应,发表了一篇《我们所望于北方青年者》。然而,就是这样不彻底的民主要求、“顾到实际的逐渐办法”也未能实现,国民大会安排固然是被抗日战争打断了,但执政的国民党不是没有责任的。延搁十年召开的国民大会因为共产党、民盟等重要党派的拒绝参加而不可能成为推动民主化的一个阶梯。因为八年抗战、时势的变化,王芸生倡导的这条借助国民大会的渐进民主之路走不通了。

胡政之与张学良

张学良,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牵动着几代国人,是家喻户晓的“少帅”、“西安事变”的主角,被幽禁近60年。相比之下,胡政之就不大为今天的人所知了。其实在1949年前的中国,办《大公报》成功的胡政之也曾闻名遐迩,特别在新闻界、军政界和其他知识分子中享有盛誉。`第^一*看~书+枉~ ′哽+新!蕞·快¨胡政之在第一次人主《大公报》前曾有过在东北从政的经历,他主持的国闻通讯社与奉系有关系,对东北始终怀有很深的感情。他和张学良有过很好的交情,从“东北易帜”到中原大战,到“九一八”事变,身为天津《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胡政之,多次亲自出马,以记者身份采访张学良,得到了不少独家新闻。那是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一个手握重兵的“少帅”与一介报人的故事,更可以看出在形势急剧变化的历史关头,年轻的张学良有过哪些作为,又是怎样作出自己的选择的。

1928年6月初,叱咤东北,甚至饮马长江边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随后,年仅27岁的“少帅”张学良成了东北的主帅。当年9月到10月,胡政之第一次赴东北采访,在沈阳停留了两天,“历访张学良以次各要人,于军事外交,多所探询。略得真象”。他在《大公报》发表《东北之游》通讯九篇,其中第二篇就是《军事外交之探询》。其时正值在北伐中战败的直鲁军阀张宗昌向张学良借地屯兵,以图东山再起,遭到拒绝后向张学良的奉系军队发动突然进攻。!咸?鱼~墈+书^蛧~ ?耕!欣^嶵¨全*张学良告诉胡政之,他没有料到张宗昌真会对他倒戈,所以最初毫无准备。张宗昌的直鲁军以家眷车的名义渡过涞河,不料竟是七万大军潮水般涌来。其时奉系军队不过万人。最初一战,奉系军队损失惨重,两名团长阵亡,但张学良极有把握,一等大军云集,张宗昌势必软化。经一场恶战,奉系军队死伤2000多人,直鲁军则有2万余人伤亡。

谈到“建设计划”,张学良对胡政之说,他父亲死后,他即召集兄弟会商分给相当资财,剩下的2000万元,他自取250万元,其中100万元分给部下,并把张氏所有的土地分给他们。另余1750万元,以500万元作为补助中小学的基金;以500万元办同泽中学等事业;以500万元借给省政府,改组边业银行;以250万元捐人东北大学。他还准备扩充无线电事业,将来各县都有发报机,各村镇乡区都设收报机,不但匪警可以迅速知照,还可以借此传播消息,助长文化。他认为东北的旧思想仍占大势力,他的资望不能与他父亲相比,所以办事“殊不能径情直行”,而老辈中袁金铠的潜势力很大,将来新旧思想必有大搏击的一天。最近如东北大学开放女禁,允许男女间学,已经很为旧人物所不满,张学良想拆城墙修马路也为老辈所不赞成。

张作霖统治下的东北是保守的,胡政之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一眼看到了张学良初掌权柄后东北的新气象。教职员联合会成立了,学界颇有生气,学界同人将成立东北文艺研究会,已有基本社员百多人,宗旨是革新文学,作为输人新文化的先声。当时奉天各个学校的国文教员,大多陈腐老朽,教材也是旧的,新兴的学界力量试图刷新东北的教育,扫荡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