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12章完结

第1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帝国尽头是民国第12章完结

在中国报业的少年期,尽管清政府使用了各种手段,诸如制定《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大清报律》等在内的一系列旨在钳制舆论而不是保障舆论的报律,封杀报纸,逮捕、流放乃至杀害报人,通过租界拘禁章太炎、邹容等,但处于转型时代的中国报人没有屈服,没有恐惧,没有停止对报业理想的追求。*看?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全¢“苏报案”不仅轰动一时。而且永垂史册,章、部在法庭上的出色表现感动了整个中国近代史,“风吹枷锁满城香”,这样的故事远超出了善于虚构的小说家的想象。1907年4月。因言获罪的《京华日报》创办人彭翼仲离京流放之日,有数千读者自发为他送行,其中一位叫郭瑞的读者自愿万里相随、陪同他远赴新疆,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很有点戏剧性的十分动人的一个场景”。年轻的陕西青年于右任,三落三起,先后手创《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关押、罚款、驱逐出租界等打击都没让他丧失信心,特别是最后的《民立报》时期,他和宋教仁等一起以热情的政论呼唤了一个伟大的社会转型的到来。!二/叭.墈?书·旺/ *罪_歆+璋`节.更¨歆¨筷_

在中国报业的少年期,在投身这个事业的人身上,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他们对理想的矢志不渝,而且能体会到他们对这个民族的责任感,他们与读者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那种品质。由他们经办的报纸,虽然在印刷质量、技术硬件上或许都很粗糙,但从报业的精神内涵上,他们与西方近代报业几乎是相对接、相吻合的。

不可忽略的是,离开了租界,包括《申报》、《时报》、《大公报》以及于右任办的三份“民”字报在内,能否诞生都还是未知数呢。

报业或者说整个新闻业追求的核心应该是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而不是革命、维新,在动荡的晚清变局中。报业固然与维新、与革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报业仍有它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时报》为例,它有一定的康有为背景,但由梁启超手订的“发刊例”第一条即主张论说“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这不是说说而已,否则1907年9月康门弟子徐勤在写给康有为的报告中,就不会满纸都是对狄楚青的批评,以及对梁启超的抱怨。*d?u/a.n_q¢i/n-g-s_i_.¨n`e¨t.一百多年前,在中国报业史的少年时代,梁启超、狄楚青他们就懂得了报纸首先要守护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时报》作出这一选择,康有为的保皇会固然少了一个喉舌,暗淡的晚清中国则多了一份真正有品质的新闻纸。

莫理循的眼睛

早在1894年,青年莫理循曾徒步穿越中国西南到达缅甸。1910年,他又以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身份穿越西北到达新疆边境,并在《泰晤士报》发表一系列报道。此时正是辛亥革命前一年,一个外国记者从河南、陕西、甘肃-路西行到新疆。

亲历、亲闻、亲见,留下了可靠记录,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

莫理循的这次西北之行是从1910年1月15日开始的,他离开北京,乘火车到达郑州,然后前往西安。他遇到的妇女无论老幼都是缠足的,尽管皇帝已发出上谕。劝诫人们停止缠足,但在北方内陆地区,旧习俗的影响太深远了,这种劝诫当时还没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他认为,中国要想在文明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停止缠足的陋习。对于学部规定凡是穿外国服装或缠足的女孩不准人学。他以赞许的口吻说这是最明智的条例之一。

在他去西安路上,常常有老百姓问他是不是来勘察铁路线的,人们对铁路满怀希望,以为铁路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从陕西、甘肃到新疆。他看到很多邮局•邮政线路畅通。能提供便宜有效的服务。他在新疆甚至感叹:“中国邮政价格显然是世界上内陆邮政最便宜的。”他访问过西安等地的省咨议局,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选出来的议员在禁止鸦片等问题上有着共识。他赞许“良知和礼节是首次各省咨议局开会的特点”。警察也是那个时候的新生事物,西安的警务学堂以近代方式培训警察,他们值勤时很有礼貌,工作努力,比旧体制进了一大步。甘肃的每个县都有几个警察,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