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大明王朝 > 第242章完结

第24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明王朝第242章完结

李时珍一生著作甚丰,除了《本草纲目》之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d+q·s-b¨o-o·k·.*c′o\m′他不仅是一位药学家,也是一位医学家。在医学上,从基础理论到临床,他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他的《濒湖脉学》在晋人王叔和《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新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并对每一种脉象作了形象的描述,大大普及了脉学知识,提高了医学临床学的质量。直至近代,这本书仍被视为中医学最重要的教科书。他的《奇经八脉考》揭示了奇经八脉病机辨证的基本情况及规律,从而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成为系统、完整的独特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医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是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对中医脉象学上许多历来争议颇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中医脉象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濒湖医案》与《濒湖集简方》是方术医案专着,是他临床实践的成功的记录,也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医案专集、著作。

注释①《明史·艺文志》。!x^d+d/s_h.u¨.`c+o~m,

②③④⑤《明史》本传。徐光启修《农政全书》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一个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他家祖上经商,到父亲时归田务农。他出生时,家道中衰,所以自幼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活动都不陌生。

徐光启少年颖悟,“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但因家境关系,他中秀才后,便开始在乡间私塾课徒。多次应试不中,又到韶卅、浔州等地任教。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五岁的徐光启由广西入京应试。本已落选,却被主考官焦竑从落第卷中捡出擢至第一名。又过了七年,即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三岁。

中进士后,徐光启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其间于国家军事经济大政多有建白。北方的后金(即后来的清)进攻明朝,徐光启奉诏选兵练兵。阉党魏忠贤擅权,曾援引徐光启,他不为所惑,引起阉党不满,被劾置闲住,回到老家上海。`珊!叭·看\书/旺\ ^追~最\歆~蟑/結·崇祯元年(1628),阉党被除,徐光启官复原职,旋即充经筵讲官。次年,升任礼部左侍郎;三年,升礼部尚书;五年(1632)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崇祯六年(1633)八月,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同年十一月七日辞世。

作为明末最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水利、军事诸方面都有建树,尤其是他的《农政全书》,更是广为人知,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由于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晚明之世,水旱虫灾连年不断,使得一直做着“富国强兵”梦的徐光启对国家大事和农业生产非常关注。他痛心于“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的状况,极力鼓吹发展农业生产。他赞扬战国李悝、商鞅等人的“农本”思想,主张“富国必以本业(农业),强国必以正兵”。他不仅多次上疏建议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更在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13~1618)间在天津买荒地数百亩,开垦为农场,从事农事试验,研究如何在北方地区种植水稻。阉党专权,他回老家上海“闲住”,则致力于《农政全书》的写作。这项工作开始于天启五年(1625),但没有最后定稿。徐光启逝世后,《农政全书》初稿经由江南名士陈子龙会同谢廷桢、张密等人整理,“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于崇祯十二年(1639)完工,定名为《农政全书》刻印出来。

《农政全书》共分60卷,约70万字。从篇幅上说,这本书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的7倍,是元王祯《王祯农书》的6倍。全书分12门:农本(介绍经史典故、诸家重农杂说)、四制(介绍井田、区田及土地利用等)、农事(研究营治、开垦、授时、占候及预测天气之变化和年成丰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