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第18章完结
“董公所言极是。?秒/彰?踕-暁^说,惘! \首+发^诏令,将以上诸人全部交付廷尉审查。”
最后,除夏侯玄只做降职处分外,其余十四人一律罢免官位(毕竟还是给了夏侯氏一个面子)。这事在魏国历史上相当著名,因发生在太和年间,故称作“太和浮华案”。
董昭可谓摸准了曹叡的心思,他弹劾的众人中,唯一跟皇室关系比较近的夏侯玄也是不招曹叡待见的人,但谁也不曾想到此乃董昭暗中与陈群达成的共识。要知道,中书省与尚书台正是两个彼此制约的机构,身负录尚书事职权的陈群借罢免刘熙和孙密,狠狠敲打了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而诸如尚书诸葛诞等人,充其量只算一群不服陈群管的文青加愤青。
前面说“四聪八达”和“三豫”共计十五人,以上六人记录在案,另有九人没被记下姓名,下面,我们将从史书中搜寻蛛丝马迹,尽可能填补这份空缺的名单。
《三国志》记载有四个人和夏侯玄等来往密切,且大多都在太和年间遭弹劾罢免。¢d·a¨n_g′y`u′e`d?u`._c¢o¢m′这四人分别名叫何晏、李胜、丁谧、毕轨。《魏略》中更直言李胜确是“四聪八达”之一。所以,他们极可能就在“浮华党”名单里。另外,还有一人嫌疑极大,他便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晋书》明确写道,司马师年轻时与夏侯玄、何晏齐名(别忘了,司马师娶夏侯徽为妻,是夏侯玄的妹夫),何晏也把司马师与夏侯玄相提并论。再者,《晋书》记载司马师首次获得官职是在距此八年后,也就是他三十岁的时候。对比众多重臣子弟二十多岁便踏上仕途,这实在晚得不可思议。由此推断,司马师很可能也被牵连进“太和浮华案”遭禁锢不能出仕,史官讳笔,故没有明言罢了。
就这样,陈群把司马懿排挤出朝廷后,又借着“太和浮华案”搞掉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
这十五位被弹劾罢免的官二代(基本都是大名士)中,排除史书明确记载的六人,以及推断出的五人外,尚有四人姓甚名谁则实在无从查证了。
这里要补一句,在很多年后,这帮“太和浮华党”还会重返政坛,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司马师(倘若真有他的话)外,都成了维护曹氏社稷的中流砥柱,这绝对是曹叡始料未及的。?k~s¨j/x¢s!.,c′o*m*
说到底,曹叡并没通过“太和浮华案”捞到什么实惠,他被董昭着着实实给忽悠了一番。
曹叡渐渐醒过味来,不甘心,又对吏部尚书卢毓提议:“录用官吏不能过分看重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曹叡所说的名声,指的就是中正官给士人的定品成绩。
卢毓是东汉名儒卢植的儿子,这位魏国老牌士大夫不仅担任朝廷的人事部长,还兼任着自己祖籍所在地——幽州的中正官。按说皇帝交代给你的事(其实是婉转建议),干没干好是能力问题,想不想干是态度问题。卢毓能力很强,但态度很差,他直接就把曹叡呛了回来:“名声虽然不能鉴别那些隐姓埋名的奇人高士,但对于一般人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愚臣我没有识别那些奇人高士的本事(言外之意,我态度没问题,但能力有限)。再说录用官员的标准从来都是靠名声,也不宜改变。臣倒是建议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政绩考核上。”
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搞政绩考核就该由尚书台吏部挑头,卢毓却没了下文,显而易见,卢毓只是在搪塞曹叡。
曹叡很较真儿,他见卢毓光说不练,居然让自己的直属近臣——散骑常侍刘邵搞出了一套《考课法》。老板要定业绩考核,员工自然有抵触情绪,在全体公卿的一致反对下,这套《考课法》最终也没能推行下去。
至此,曹叡终于看明白了,一切让他憋屈的根源都来自陈群的九品中正制。
颍川陈家
在九品中正制施行初期,中正官还是比较收敛的,品评士人基本兼顾家世、德行、才学三方面。但搞着搞着,中正官的品评依据就不由自主向家世这方面倾斜了。这是因为中正官自己就是世家高门,谁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