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 > 第53章完结

第53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第53章完结

实际上在理论上有一种比上述前沿防御更理想的形式,这就是战区防御根本不应该是防御,而应该是立即对进攻之敌发起反攻。!二/叭.墈?书·旺/ *罪_歆+璋`节.更¨歆¨筷_这是故意不惜牺牲防御所固有的战术优势之举。此举必然说明守方在现有兵力对比的判断上与攻方截然不同。此举还需要有一种进攻锐势,而这种锐势一般多见于侵略者一方,而不是防守者一方。虽举不出完全符合这种样式的现代例子,但是,1940年5月10日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在德国发起进攻后即挺进比利时,倒是一个非常近似于这种理论的例子,但并不太成功。

远距离进攻手段的出现使战争推向敌国领土纵深成为可能,但只要有确实可以利用的空间,战区纵深(或战略纵深)仍将有利于防御的一方,法国虽然是个欧洲大国,但在与德国进行的铁路时代的战争中仍然显得缺少战区纵深。具有重要意义的首都巴黎不在法国的中心区而位于法国西北部,距比利时边境仅有100英里,首都与边境之间无大的地形障碍,且道路条件良好。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幅员较大的有利条件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不利条件,因为大部分后备部队和守备部队须长途跋涉才能到达首都与边境的中间地带。/齐\盛.暁*税·枉? ¨嶵*新·漳_结-哽*新?哙·很显然,这使法国难以承受突然袭击。因此,为改变这种状况,远在修筑马奇诺防线之前,法国就在其边境上建立了许多要塞。

比较而言,这种地理条件对于法国从其北部向低地国家(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及德国发动进攻却十分有利;其政治中心巴黎所处的位置正好可做为一个前进指挥所,边境各要塞可作为兵站和进攻出发基地,法国借此可以随时发动突然进攻。法国也确曾多次采取过这种攻势行动,直到德国统一后,法国这种有利态势才告完结。

沙皇俄国及后来的苏联的地理情况则与法国截然不同,莫斯科西至华沙约800英里,且交通不便。从查理十二世到希特勒,瑞典、法国以及德国入侵者都在这通往莫斯科的遥远路途中耗尽了力量。彼得大帝建都圣彼得堡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圣彼得堡北面的防御纵深虽比莫斯科要浅近得多,但当时瑞典的势力已急剧衰退,北方再没有能够对俄国构成威胁的势力崛起;西面距东普鲁土仍有近500英里直线距离。¢d¢a¨w~e-n¨x+u′e′x*s¨w!.~c/o?m,纵深,且沼泽地和湖泊较多,不得不以绕行来克服距离变近带来的弱点。

莫斯科以东则是几千英里的战略真空地带,地理纵深更大,一直到现在,中国和日本充其量也只不过对苏联造成外围性的威胁。唯有莫斯科公国的南面是暴露的,南面无人地带(现在的乌克兰)的大平原成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进行侵略的走廊。后来在彼得大帝时代,随着俄国的扩张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南面的威胁亦不复存在。

然而,同样的地理条件也极大地限制了从莫斯科征召的俄国军队的进攻潜力。铁路时代以前,俄国的军队远在到达本国边境之前就会在漫长的行军路途中精疲力竭,他们的给养也会消耗殆尽。建都圣彼得堡也未能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俄国军队仍是从莫斯科及其周围地区征召的。因此,在铁路铺设以前,俄国在发动任何大的进攻行动之前都不得不首先进行旷日持久的准备工作,在头一年的作战季节就得向边境地区屯集兵力和补给品,以便来年发动进攻。即使在今天的空运、铁路和公路条件下,也仍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及大量的资源来克服这段距离。另外,这条漫长的交通线极易遭到空中打击。

苏联的防御纵深如此之大固然令人生畏,但另一方面也使苏联军队无法从原驻地全力发动进攻。除已布署在前沿地带的部队外(如驻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攻利和波兰的30个师),即使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的苏军部队若要向西发动进攻,也必先经过长途输送才能投入战斗。大部分苏军部队都得要靠铁路来输送,而且苏联通往中欧铁路网的漫长干线没有任何支线。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现在可以对本书开头提到过的联盟中央战线的另一种防御思想提出讨论,说明战略的又一个方面:纵深打击战区战略,即在联盟前沿防御部队顶住苏军首批攻击波的同时,以空中打击力量迟滞、打乱和削弱开往战区的苏军后续部队。联盟平时部署在西德的部队能否顶住苏军首批攻击波很难断定,但是鉴于动员起来的苏联部队会以比联盟增援部队快得多的速度赶到战场,而且继第二波之后,第三波苏军又会到来,若要有把握地守住中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