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 第623章完结

第623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623章完结

1936年7月11日,德奥签署友好协定 墨索里尼极力怂恿该协定的签署,其目的是讨好德国人,以便获取德国对其行动的支持。?优+品/小^说-王¢ ·最¢鑫-璋~踕·哽?鑫.快¢

1936年10月10日,许士尼格总理采取独裁统治 许士尼格解散“海姆瓦尔”,同时组建民兵武装“祖国阵线”。由于纳粹重新在奥地利活动,许士尼格因惧怕德国的干预而竭力从法国及小协约国寻求支持。

1938年3月11—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 希特勒亲临维也纳宣布德奥合并,恐怖统治随之而来。

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丹麦、挪威和瑞典

随着德国再次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团结,把集体安全作为各国努力的共同目标。

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

芬兰

芬兰最初所奉行的政策,同其余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如出一辙。后来,它认识到了希特勒上台后给波罗的海地区所带来的不同寻常变化,遂企图在德国和苏联之间保持平衡。

波罗的海沿岸诸国

纳粹在德国的上台促使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寻求同苏联改善关系,以建立一个坚固的防线来对付德国的可能干涉。/r+u\w!e+n¢.·n+e,t′稍后,三国都采取了一些独裁措施,其目的是加强统治地位,以利于抵抗德国的入侵。

苏联

1924—1926年,权力斗争时期 随着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共产党领导人之间发生内部冲突。

1926年7—10月,斯大林获胜 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拉迪克和其他领导人被排除出苏共政治局。1929年1月,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

1926年8月31日,同阿富汗签订友好条约(参见第十九章→南亚和西南亚→阿富汗→与苏维埃签订条约)

1926年2月9日,《李维诺夫协定》 该协定与《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相似,由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五国在莫斯科签订。

1929年12月22日,《中苏协定》 该协定解决了在中国东北铁路问题上的争执(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中俄边界冲突)。-零-点+墈·书- -庚′芯?醉?快¨

1932年7月25日,苏联同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苏联同法国也签署了类似的协定。出于同日本关系恶化的忧虑,斯大林政府才做出了上述同欧洲邻国改善关系的决定。稍后,苏联积极参与裁军会议(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所做的努力→日内瓦世界裁军会议)和寻求国际合作。这些活动标志着苏联进一步登上了国际社会的政治舞台。

1933年11月17日,美国承认苏联 双方的贸易关系随之展开。

1934年4月4日,苏联同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互不侵犯条约延期 这些条约的有效期延长到10年。

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 苏联通过支持法国在东欧的结盟计划,成为集体安全体制的积极倡导者。

1935年5月2日,法苏联盟建立 该联盟完全针对德国而建立,旨在反对希特勒的统治。

1935年5月16日,苏捷联盟建立 由于德国担心苏将在捷建立一个对德作战的空军基地,故此举使德国大为恼火。

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第三国际召开大会 苏联决定站在民主国家一边反对法西斯国家,遂号召各国共产党反对派停止反对本国的军事拨款,支持本国政府。

1936年7月,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1938—1939年,对日不宣而战(参见第二十章→东亚→日本→同苏联不宣而战)

1938年9月,德捷危机 在危机中,苏联支持捷克抵制德国的无理要求。英法则偏爱调停而不是像苏联那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