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笔底波澜第26章完结
月9日,田桐等在北京创办《国光新闻》。9月,京津同盟会在天津创办《民国报》。革命派报纸屡禁不止,越办越多,预示着一场革命的暴风雨即将到来。10月8日,两广总督就打着外国人旗号的革命报刊“究应如何办理”,是否适用本国报律等问题致电民政部请示,民政部咨送外务部商议办法,外务部的答复是:“报馆既挂洋旗,则吾国报律不能适用”。当天,《申报》就刊出了这一消息。
时为《民立报》主笔的宋教仁
在殉国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至少有七人来自报界,如林觉民曾是福建《建言日报》主笔,林文曾任东京《民报》社经理,李文甫是香港《中国日报》总理,还有四人是新加坡《中兴日报》和《晨报》工作人员,劳培还是新加坡《晨报》主办人。他们以拿笔的手拿起了枪和炸弹,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了辛亥年的羊城暮春。中国报业史上恐怕没有比这更激荡人心的一幕。上海《神州日报》曾连日整版报道,称革命党人“在刑场面不改色……临刑竟不下跪……大有视死如归之慨”,读之令人神旺。
时为《民立报》主笔的宋教仁也曾应黄兴电召前赴香港,4月中旬,他临行之际将笔政托人暂代,仍署名“渔父”,“免人嫌疑”。自上一年冬天回国以来的一年多时间中,他以“渔父”等笔名“发表光焰逼人之文,努力鼓吹革命主义。凡所议论,一本学理,能于根本上反复详言清政府之腐败;唤起国民担负国事之责任心,尤受国内外知识阶级之欢迎。学校之内,市肆之间,争相传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页130……现在我们在《宋教仁集》中还能读到他当年大量炽热的政论,笔势纵横,议论豪健,无论内政外交、现实历史都在他议论的范围,充分显示了宋教仁在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国际知识等方面丰富的素养,使他很快成为清末最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之一。宋教仁以其激动人心的言论,屹立在辛亥年的中国舆论界,他与于右任等一起成就了百年言论史上的“‘竖三民’时代”。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