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假如这不是唐朝 > 第22章完结

第2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假如这不是唐朝第22章完结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E+Z-暁·说`徃′ ?最?鑫·漳¢节~更+辛′哙?

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

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

刘言史在诗中明谓舞胡腾者为“石国胡儿”,表明石国至少是唐朝胡腾舞的输入国之一。唐代由石国传入的舞蹈还有柘枝舞,较之胡旋、胡腾,唐人对柘枝舞的记载更多,今天对它的了解也就更详细一些。舞柘枝者多为青年女子,舞者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以珍珠,缀以金铃。身穿薄透紫罗衫,纤腰窄袖,身垂银蔓花钿,脚穿锦靴,踩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婉转绰约,轻盈飘逸,金铃丁丁,锦靴沙沙,“来复来兮飞燕,去复去兮惊鸿”。当曲尽舞停时,舞者罗衫半袒,犹自秋波送盼,眉目注人。

柘枝舞艺术境界高超,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引起了唐朝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兴趣和爱好。.k?a\n′s¨h+u\w_u~.?o′r*g\唐朝诗人刘禹锡、薛能、张祜、白居易、沈亚之、卢肇等都写过有关柘枝舞的诗歌。流行地区遍布今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最值得注意的是,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骠国献乐时,《唐会要》称骠国乐“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可知柘枝舞在9世纪初年已被目为“中国柘枝舞”。上引白居易《胡旋女》诗中称“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同一时期,胡旋舞在中原也已经相当常见,而且与新传入者有了一定的区别,所以诗人以“中原自有”的“胡旋舞”与“胡旋女”所舞新传入的“胡旋舞”相区别。9世纪时,柘枝舞和胡旋舞分别被冠以“中国”或“中原”,表明经过近百年之后,早先传入的外来舞蹈在唐朝人心目中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唐朝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至少与新近传入的外来舞蹈有了显著的差别。

见于唐朝载籍的外来音乐、舞蹈家,多为中亚昭武九姓胡人,此仅举数例,以概其余。+微¢趣`小¨税?枉¨ \追,最*歆+蟑¨結+

曹国胡人曹保保祖孙三代,均为琵琶名手,在唐朝声名最著。段安节记载,贞元中(785~805年)有曹保保,子善才,孙曹纲,世代传承琵琶技艺。曹纲善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曹善才与曹纲,又见于唐人诗歌吟咏。

白居易《琵琶行》序中称,元和十一年(816年),在九江任司马时,夜闻舟中弹琵琶者,“有京都声”,经询访,知其人原为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此曹善才,应即曹保保之子。李绅曾作《悲善才》诗,序中称穆宗时(821~824年)赐宴曲江,曹善才等20人备乐。诗中追叙曹善才弹奏时的情形称: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

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

……

紫髯供奉前屈膝,尽弹妙曲当春日。

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

……

“紫髯”、“胡雁”,暗示了供奉曹善才的胡人背景。曹善才之子曹纲(也作曹刚)也是非常有名的琵琶艺人。大和二年(828年),白居易在长安观赏曹刚演奏,作《听曹刚弹琵琶兼示重莲》诗: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胡啼番语”云云,更是明确地指出了曹氏祖孙的种族。薛逢将曹刚琵琶誉为神仙才能听到的天上“玉都殊音”,而刘禹锡则将聆听曹刚琵琶作为人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