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假如这不是唐朝 > 第15章完结

第15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假如这不是唐朝第15章完结

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精`武_小¢说¢枉¨ +嶵^欣?蟑!节¢庚_芯?快,天宝年间,杜甫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10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又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任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乾元元年(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我¨地¨书/城* `芜·错·内¨容·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10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1000多首诗。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如果说只有古体诗才能代表李白的话,那么同样的,只有律诗才能代表杜甫。比如《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讲完了盛唐时期的“大李杜”,下面的时间则轮到晚唐时期的“小李杜”。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