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俄罗斯文化之路 > 第61章完结

第61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俄罗斯文化之路第61章完结

改革后,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和屈辱当中。?l^u\o¨l.a\b+o*o+k′.¨c!o^m?

在农村,农民住的一般是用长圆木构成的简陋小屋,低矮昏暗、空气混浊,在小窗户上代替玻璃的通常是牛尿泡。许多农民不论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走路,能穿上像样的鞋的只是少数。他们用厚麻布自己缝制粗糙的衣服,过冬时则在这种衣服的夹层中塞进一些什么碎屑以御寒,动物皮算是最好的衣服。农民吃的通常是麸子和大麦,能吃到黑面包就是大口福了。克瓦斯这种饮料对农民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没有好的原料,他们喝的克瓦斯常常像加了水的醋。农民在春天、夏天和秋天一般是不吃肉的,因为在这种季节肉容易变质,又买不起较多的盐腌咸肉。因此,他们在冬天宰牲口,在11 月到3 月之间有可能吃肉。在这几个月中,各种斋期加起来有104—105 天,荤食期只有46—47 天。再加上沉重的租赋捐税,农民很少有可能改善自己的饮食。

工业的发展在俄国既创造了财富,也增加了贫困。弗列罗夫斯基指出:“工业,这个原是人民福利与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这里成了置人死地的祸患,成了连鼠疫与霍乱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灾难。能使工人成十倍地增加生产的劳动分工成为其饥饿、贫困、死亡的根源。”由于过度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居住条件和严重的营养不良,在俄国各工业省份中,死亡率最低的指标是27 人中死1人,它不仅高出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死亡率,甚至也高出了俄国的平均死亡率。\w!z~s+b,o.o*k*.^c¢o_m/在俄国的工业企业中,父权制式的关系甚至在彼得堡这样的城市也都存在,工人处在不仅贫困而且屈辱的地位,他们的自尊心和美好感情的火花经常遭到现实生活的无情扼杀。

由于对生活的绝望,下层劳动群众的心理状态是得过且过,一有可能就酗酒消愁。在有买酒钱的情况下把自己灌醉是他们唯一的乐趣,狂饮成为他们麻痹自己、寻求解脱的手段。酒成为一种能起类似于宗教的作用的东西。巴枯宁曾说:“教堂对于人民起着一种天国里的酒馆的作用,正如酒馆是人间的某种天堂一样,因为不论是在教堂或者酒馆里,人民可以把自己所受的饥饿、压迫和屈辱忘却片刻,他们可以有时在狂热的信仰中,有时在烧酒中竭力安慰对自己日常苦难的记忆。一次比一次更加陶醉。”

农民能用自己的钱痛饮的机会不多,这使酒对于他们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旦手里有了钱,他就要在只有木头长条凳子的劣等小酒馆里喝到失去知觉为止。许多人甚至不惜让全家人挨饿,卖掉家里能卖的一切来满足对酒的渴望。城市下层劳动者也是这样,弗列罗夫斯基提到的一个例子非常典型:一对夫妻在皮鞋作坊干活,他们的房间里除了两个枕头之外别无他物。\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丈夫在一个月内喝一次25戈比的酒,偶尔也喝两次,喝醉之后就把妻子揍一顿——这就是他在一个月内的享乐和消遣。而他的妻子生活中的调剂就是在紧张的劳动之后挨丈夫一顿揍。有许多工人在拿到工钱后马上买酒喝光,然后再以坚强的耐心拼命地干活。

当时,俄国上流社会不断散布流言,说劳动群众的酗酒是导致他们贫困和破产的原因。但数字所证明的恰恰相反。60年代,弗列罗夫斯基写《俄国工人阶级状况》时,农村酒的消费量是每个成年男人平均每周不到一杯,每个妇女每月不到一杯;在城市,成年男工每4 天摊不到一杯,女工每周不到一杯。而“受过教育的人”喝的是8 倍于此的酒,却不认为自己是酒鬼。在欧俄的49个省份中,工人阶级所喝的酒每人平均2.30 银卢布;而上层阶级每人光是喝进口的外国酒就平均要达3.5 银卢布,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喝掉比这多3倍的俄国酒,其中粮食酿制的酒可能还多于葡萄酒。事实上,在骄奢淫逸的上层社会中,醉鬼和狂饮者相对地要多得多。

俄国工人虽然大多数仍然把酗酒作为主要的娱乐,但他们也产生了文明地生活的欲望,出现了用音乐和舞蹈代替粗鲁的取乐的倾向。甚至在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工人们有了钱也会请来起码的乐队为跳舞伴奏,他们自己也会拉起手风琴唱起歌。而在欧俄的城市中,有些工人即便喝酒也不像过去那样了,他们喜欢光颐那种挂着豪华窗幔、摆着雅致家具、有打扮入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