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商周青铜文化 > 第34章完结

第34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商周青铜文化第34章完结

此时的聚落大多坐落在河边的高地上,房屋仍有半地穴式的,但也有在地面上构筑的。.8*6-k.a,n~s-h*u*.′c\o.m¨墓地在村落旁边,有的用石块垒砌成棺或椁。此时,有的墓葬形制较大。例如1963年辽宁宁城南山根发现的101号墓,长3.8米,宽1.8—2.23米,深2.4米,用砾石垒砌成石椁,内置木棺。共出土青铜器5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刀、斧、凿、锄等,武器有戈、矛、剑、镞、胄、盾等,车马器有銮、衔及铜泡等。青铜礼器既有当地铸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鼎、鬲、瓿、觚、豆形器、双联罐、勺等,又有中原制作的鼎、簋、簠等。此外还有铜镜及各种铜饰牌以及一件金环和两件金丝绕成的小环等。又如1985年发掘的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出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有:六连豆一件,通高15.6厘米。中间为一个圆盆,周围以六个高柄豆作足。还有青铜双联罐、四联罐、祖柄勺、双联剑鞘、祖首形铜杖首、兽形铜牌饰等。此外还出土了金牌饰、金丝环等。同出有中原青铜器许季姜簋及守门人方鬲等。上述说明它们都是贵族首领的墓葬。与一般的仅随葬几件陶器的小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此时北方地区的奴隶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如?闻′网? *首·发-据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可能是古代东胡族的文化。

1985年至1989年在北京延庆军都山南麓发现并发掘了几处春秋至战国初期的可能属于古代山戎族的墓地。其中以玉皇庙墓地规模最大,面积约2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07座。墓室大多为长方形竖穴。以小墓为主,也发现有少数大墓,其中以250号墓规模最大。死者为一位25岁的男性,两耳戴弹簧形黄金耳环,颈下佩戴半月形金璜,腰间佩带直刃青铜短剑及铜削。左侧置有青铜马具,右侧置有箭囊与箭。椁室内随葬有中原制作的青铜礼器鼎、敦、盘、匜、[釒和]等,以及当地制造的青铜双耳鍑〔fu父〕等。在墓葬的填土中埋祭有马、牛、羊、狗等。这可能是一个贵族首领的墓葬。整个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生产工具有刀、锛、凿、骨柄铜锥等,武器中以直刃青铜短剑最具特色,而且使用普遍,在上百座墓葬中都有出土。装饰品有铜耳环,铃形、人字形、连珠形坠饰等。从其文化面貌来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较为相似,同时与中原文化,尤其是燕、齐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d+i!n¢g·d*i′a?n^t¢x′t\.′c!o!m-

朱开沟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因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的发掘而命名。其年代约当龙山文化至商代中期。朱开沟文化分为三期。第二期(约当夏代)开始出现小件铜器(针、锥、耳环、指环及臂钏等)。第三期(约当商代中期),发现有长方形及方形的房址,例如F5002,长5.1米,宽5.6米,地表用白泥铺垫,并略经烧烤,中心偏东有圆形灶址。还发现有男女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陶器以具有地方特色的花边鬲、蛇纹鬲、带钮罐和三足瓮等为主,但也发现有与中原商代中期(二里岗期)类似的鬲、豆及云雷纹簋等。尤其重要的是,出土了类似中原商文化的兽面纹铜鼎、爵、直内戈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直柄直刃青铜短剑、环首刀和圆牌饰等。说明朱开沟文化既是内蒙古中南部的地方性的青铜文化,又与中原夏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时,在今陕西省东北部及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分布有李家崖文化,因1983年在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的发掘而命名。古城址位于无定河东岸,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5米,南北宽122—213米,面积达67000平方米。城墙用夯土及石块砌成,下宽2.6—3.25米,现存最高处达3.1米。城内发现有房址,如C区F1,略呈长方形,坐西北朝东南,前宽3.07米,进深2.95米。前面中部偏西有一个门道,居住面经夯打及烧烤,后部中间有矮墙,西北部可能是灶址。此外还发现有圆形、长方形袋状灰坑及瓮棺葬等。出土的陶器有花边鬲、豆、簋、甗、罐、盆、碗及三足瓮等。尤其是出土了一件石雕骷髅人像,为豆绿色砂岩,略呈梯形,上宽24厘米,下宽31厘米,残高42厘米,两面平雕骷髅人像,可能与祭祀有关。

在山西石楼、柳林、永和、隰县、灵石、忻州、保德、偏关以及陕西清涧、绥德等地发现了许多约当商代晚期的随葬青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