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商周青铜文化 > 第31章完结

第31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商周青铜文化第31章完结

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包括上都蓟和下都武阳等。+w,e′i`q,u?x,s¨._n¢e?t+根据考古发现,蓟城大约位于今北京市外城的西北部,出土有兽面纹半圆形瓦当、陶井圈及燕国货币明刀等。燕下都武阳城的始建年代目前正在探讨之中,但战国晚期燕昭王时已很繁荣。城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从1930年起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调查与发掘。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约四一六公里,是战国都城遗址中最大的一座。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城。东城又称内城,北部又有东西向的隔墙一道。东城北部有武阳台、张公台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城北又有老姆台等夯土建筑基址,这些是当时宫殿区之所在。其中武阳台最大,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10米,残高达11米,分为上下两层。1966年在城内发现高达74.5厘米的建筑饰件青铜铺首衔环,可以想象当年建筑之巍峨。城内还出土有兽面纹、双鸟纹、双龙纹、山云纹等半圆形瓦当以及三角形蝉翼纹、黼黻〔fu扶〕纹脊瓦和垂脊瓦、大型圆筒形虎头状口的泄水管道等。在城内还发现有冶铁、铸造铜镜、钱币及武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城内出土的陶器上有许多带有戳印铭文,大多为“陶攻(工)某”,有的字数较多,内容为年月、左(或右)陶尹、左(或右)陶倕〔chui垂〕某、敀〔po破〕某、左(或右)陶工某等,为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标记。/嗖′嗖`晓?税·徃\ \已-发+布!罪-鑫,璋,踕·此外,在内城西北隅的虚粮冢、九女台等处还发现有许多大型成排墓葬,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堆,有的业经考古发掘,是燕王及高级贵族墓葬之所在。西城内文化遗存较少,可能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廓城。

第十节 诸侯国君墓地的发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的墓地已有一些重要的发现,现择要予以介绍。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了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的墓葬。开凿于小山上,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墓室为多边形,分为东、北、中、西四室。椁室四周填充木炭及青膏泥,使随葬品保存较为完好。曾国在当时仅仅是一个小国,但墓中却出土了上万件精美的器物。如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此外该墓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二件、升鼎九件、饲鼎九件、簋八件、簠四件、大尊缶一对、联禁大壶一对、鉴缶两套、尊盘一套两件、盥缶四件等。形体巨大,制作精致。例如其中的一对大尊缶,高达1.26米,腹径一米,重达327.5公斤。尊盘系用失蜡法铸造,十分繁缛而精美,堪能代表战国时期青铜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武器和车马器,其中有多戈戟、殳〔shu书〕和带矛车軎等。^看\书¨君¢ ·已′发+布¢最¨芯~璋`劫?该墓出土的青铜器的总重量达10吨之巨,足以反映战国时期青铜产量之巨大。并且,此墓还出土有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成组的玉佩饰等,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此外,墓中还出土竹简240枚,上有墨书文字,详细记载了用于葬仪的车马兵甲的情况。加上青铜礼器、乐器以及衣箱上的漆书文字等,总字数达12696字,是自西晋汲冢竹书出土以来先秦墓葬出土文字资料最多的一次,对历史学、音乐史、天文学史及古文字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933年和1938年两次被盗掘的安徽寿县(现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战国晚期楚王墓,墓上有直径约200米、高约二米的封土堆。下为近方形土坑竖穴墓室,东西长41.2米,南北宽40.2米,东端有一条斜坡墓道。墓室中部为木构椁室,推测长约11米、宽约9米至10米。中间放置长约三米、宽约一米、高约一米的朱红色木棺。墓中出土文物4000余件,包括千余件青铜器。著名的有楚王熊璋剑、楚王熊肯鼎、楚王熊悍鼎及曾姬无恤壶等。其中楚王熊肯鼎,形体巨大,高59.7厘米,口径60.5厘米。又如楚王熊悍鼎,高53.6厘米,口径45.9厘米。盖上刻铭33字,器上刻铭31字,共计64字。其中有“楚王熊悍战获兵铜,正月吉日室铸鐈〔qiao乔〕鼎,以供岁尝。”据研究此墓可能是卒于公元前228年的楚幽王熊悍的陵墓。

1950年至1951年发掘的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中期魏国的王陵,坐落在共山脚下的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