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商周青铜文化 > 第26章完结

第26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商周青铜文化第26章完结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x+i_a.o^s¢h¢u^o/c,m-s?.*n.e¢t′首先,在块炼铁及白口铸铁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将白口铸铁加以柔化(退火处理)从而生产韧性铸铁的技术,克服了白口铸铁性脆易断的缺点,更适合于制作生产工具,使铁器得以广泛地使用。例如河南洛阳水泥制品厂战国遗址出土的铁铲,据金相鉴定,就是用白口铸铁经过长时间的柔化处理制成的。其次,经过对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丛葬坑)出土的战国晚期铁兵器进行金相考察,说明当时已在块炼铁渗碳法制造高碳钢技术的基础上,又掌握了淬火技术,使兵器的刃部更加坚硬锋利。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淬火兵器。

在上述冶铁业与冶铁技术大发展的基础上,到了战国中、晚期,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增。考古工作中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包括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地区以及北方匈奴、东胡和南方百越等地区。而且出土数量很多,例如河南辉县固围村一次就出土战国铁农具和工具达95件之多。此时铁器的种类已包括农业生产工具V字形铁口犁铧冠、臿、钁、锄、铲等,手工业生产工具斧、锛、凿、锥、刀、削、锤等,武器剑、矛、戟、匕首、胄等,生活用具带钩以及铜鼎的铁足等。_墈·书¨屋`晓,说?枉· ,已?发*布¨醉,薪¨蟑′劫-说明此时铁器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其中又以农具与手工工具为大宗。印证了古代文献如《管子·海王篇》:“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行服连、轺〔yao尧〕、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等的记载。

并且,战国中、晚期时,铁工具已经代替青铜工具而在生产工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在河北石家庄市庄村战国遗址出土的一批铁、石、骨、蚌生产工具中,铁工具占65%。古代文献记载,如《孟子·许行章》:“许子……以铁耕乎?”也是佐证。尤其是V字形铁口犁铧冠(套在木犁前端)的出现,使牛耕得到普遍的推广,这和过去的耜耕相比,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与进步。¢x_i¨a¢o+s!h~u\o,w`a!n!b_e?n¢..c,o-m′再有,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水利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的开凿等。这一切无疑地使农业生产产生了飞速的进步。此外,铁质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也使各种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一次质的飞跃,为封建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 青铜乐器的高度成就

战国时期,虽然铁器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但是青铜冶铸业仍在继续向前发展,不仅产量仍然很大,而且技术水平仍在不断提高。最能代表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水平的是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这套青铜编钟共计八组64件,外加一件楚王熊璋赠送的镈(据其铭文可知,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共计65件,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件数最多的青铜编钟。出土时完好地分三层悬挂在高达2.67米,总长为10.79米的平面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的编钟架上,并且同时出土了撞钟用的髹〔xiu休〕漆彩绘长木棒两根及敲钟用的T字形的髹漆彩绘的木槌六个。钟架的中、下两层横梁由六个身上佩剑的青铜武士用头和双手承托。钟架最上一层悬挂三组钮钟共计19件,中间一层悬挂三组甬钟共计33件,下面一层悬挂两组甬钟12件加一件楚王熊璋镈。其中最大的一件编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编钟高20.4厘米,重2.4公斤。整套编钟重达2567公斤,十分惊人。经研究,这套编钟也是用范铸法铸成的,其合金成分,除铜以外,含锡12.49—14.46%,含铅一般小于2%,其他杂质很少。这种合金配比科学合理,使钟的综合性能最优良,音色丰满悦耳。经金相组织检测,当时可能已采用预热陶范、延时脱范,利用陶范及钟的余热进行均匀退火以改善金相组织,以减少残余应力,保持音频稳定,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范铸技术的高峰。每件编钟上面不仅铸有精细的花纹,而且还有大量的错金铭文。除正面钲部有“曾侯乙作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