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商周青铜文化第4章完结
图1 湖北大冶铜绿山春秋冶铜竖炉
第二步是合金铸造。!白~马·书¨院? ¨芜,错*内′容+这又分为合金、制范、浇铸三个方面。第一,合金。就是根据所制器物的需要将铜与锡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熔铜炉中加热熔化,从而得到所需要的青铜熔液,然后就可以进行浇铸了。关于青铜合金的配制比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说:“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即铜占85.7%,锡占14.3%);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即铜占83.4%,锡占16.6%);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即铜占80%,锡占20%);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即铜占75%,锡占25%);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即铜占71.4%,锡占28.6%);金锡半,谓之鉴燧之剂(即铜占66.7%,锡占33.3%)。”通过今天我们对于古代青铜器的化验分析,基本上是符合的。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妇好墓出土的47件青铜礼器,经化验,平均含铜80.48%,含锡16.14%,铅0.89%。又如湖北江陵出土的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经化验含铜80.3%、锡18.8%、铅0.4%。¢微¨趣*晓,税,网! /已?发+布,罪~芯-璋,截/均与上述《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基本相符。而且从现代冶金学理论来分析,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这不但是中国古代人民铸造青铜器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配比的文献记载。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冶铸技术所达到的科学水平。
第二,制范。就是制作铸造青铜器用的陶范。中国古代铸造青铜器主要用陶范,故称为范铸法,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的特点。具体来讲,第一步是制模,就是用泥土制作一件与欲铸造的青铜器同样大小的模型,将花纹和铭文都要在上面刻好。然后将泥模阴干,再用火烘烤使其坚硬。第二步是翻制外范。即将用水和好的夹有细砂及细碎的植物茎杆的泥片捺印在泥模上,待半干后,按器物的特点,用刀分割成几块取下,阴干后烘硬,制成为外范。第三步,制作内范。即用泥土照泥模形状而减去欲铸青铜器之器壁厚度制成内范,并将铭文反刻在内范表面,最后加以阴干烘硬。第四步,合范。即将上述已制好的内范与外范组装好,外面用绳索捆好固定,再用厚泥包裹,并在上面留出浇铸青铜熔液的孔道(俗称浇口)及排出范内空气的孔道(俗称冒口)。_比!奇*中?雯^枉* _耕?新·蕞?哙/这时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腔就是将要铸造的青铜器的形状,然后就可以进行浇铸了(图2)。
图2 商代青铜鼎铸造示意图
第三,浇铸。就是将已熔化好的青铜合金熔液注入合范之内,待铜液冷却凝固后,拆下外范及内范。并将已铸好的青铜器进行打磨修整。青铜工具与武器则还要加以锤锻,以进一步提高硬度。
尤为重要的是,在商代又发明了分铸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样就使铸造青铜器更加简易,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使器物的造型与装饰更加繁复壮丽。分铸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先铸造出器物的附件,如提梁、器表装饰的兽头等,然后将其置入器身的合范之中。这样,在浇铸器身时,附件就与器身铸接在一起了。一种是先铸造出器身,然后将附件(如器耳等)的合范放在器身上的有关部位。这样,在浇铸附件时,附件就附着在器身的有关部位上了。例如著名的商代后母戊(司母戊)鼎,就是采用先铸好两个鼎耳,并将其嵌入鼎身合范之中,然后浇铸鼎身,从而铸成一个完整的后母戊鼎的。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又发明了焊接法。这是将分别铸好的青铜器身及耳、足等附件,用锡镴〔la蜡〕(锡铅合金)焊接在一起。例如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晚期的莲鹤方壶的兽形器耳、圈足下面的伏兽等都是用焊接法和器身连接在一起的。
此外,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还使用了失蜡法。例如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时期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禁(承托成组青铜酒器的器座),高28厘米,长107厘米。扁体中空,禁面呈长方形,四周攀附12只立雕伏兽,下面有10个立雕的兽足。其周边透雕的花纹由内部多层互不连接的铜梗分别支撑,玲珑剔透。经过研究,用上述范铸法是不可能制造的,而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失蜡法就是首先在泥作的内范的外面敷上一层虫蜡(内掺松香和油脂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