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第46章完结

第46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46章完结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历史地位的评价,要坚持把苏联模式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要抽象地谈论它的功过是非。¢精,武′暁`税·枉, *吾?错?内*容,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有一些观点从抽象的理论上讲,也许是正确的,但是一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往往是不可行的。如对斯大林主张的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的评价,某些学者称:"如果历史选择了布哈林模式,就可以避免斯大林模式所造成的弊病了"。"相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布哈林模式是最佳模式。"抽象地从理论上讲,这种观点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放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就不合适。因为布哈林的方案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没有把当时严峻的政治环境考虑进去。他设想出一种十全十美的、不要付出多大代价的、"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这如果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条件下,当然很好,但是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威胁,特别是法西斯上台之后,战争叫嚣极度疯狂,后来的事实是,德国法西斯集中了大半个欧洲的经济实力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如果苏联当时不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很可能已在战争的炮火中遭到灭亡。!7!6\k+s′./n¨e?t\而苏联能够战胜德国法西斯,也正是以其工业化时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为经济基础的。据有关材料显示,在苏德战场上,德国武装力量损失了3/4的有生力量,坦克、迫击炮、飞机损失75%,在1942-1944年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2000辆,而德国1944年5月达到的坦克最高月产量才不过1500辆,而且苏联坦克装甲的厚度、机动性都超过了德国;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多一倍,迫击炮多4倍,反坦克炮多1.6倍。 如果苏联没有强大的重工业作基础,是不可能有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这提示我们,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战略的确定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不能仅仅从单纯的经济因素考虑,还必须从世界的全局、从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出发,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要地位。"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这是很深刻的。

对苏联模式历史地位的评价,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涉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慎重的、严肃的态度。我们党一贯坚持这种立场。早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就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丸?本+榊/戦! +更_欣/蕞-全,既充分肯定了它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基本性质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同时又阐明了一个重要原理,即各个民族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应努力探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具体形式。我们党指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撇开它在当时当地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来说,就是指的这些基本的东西。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十月革命的道路却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这不但是苏联无产阶级的康庄大道,而且是各国无产阶级为了取得胜利都必须走的共同的康庄大道。"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所干的事业看成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续"。

我们党又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间,又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每个民族都经历着阶级斗争,并且最后都将沿着一些基本点上相同、而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的道路,走向共产主义。只有善于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各国无产阶级的事业才能得到成功。" 这些论断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它们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在对苏联模式及其影响的评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