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83章完结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发动了首次入关征明的战争,目标直指北京。_天-禧′小_说?蛧· ′埂,新`最′筷·是年为农历己巳年,故当时明人称谓“己巳虏变”,清人则称“己巳之役”。
同年二月十一日,汉官高鸿中曾上奏皇太极,劝请进兵明朝。奏本写道:
若此时他来讲和,查其真伪如何,若果真心讲和,我以诚心许之,就比朝鲜事例,请封王位,以正朔,此事可讲。若说彼此称帝,他以名份为重,定是要人要地,此和不必说。他既无讲和意,我无别策,直抵京城,相见情形,或攻或困,再作方略。他若因其攻困之急,差人说和,是求和,非讲和,我以和许之,只讲彼此称帝,以黄河为界。《明清史料》丙编,45页。
皇太极对副将高鸿中的奏本极为重视。他认为,“劝朕进兵勿迟,甚为确论”。皇太极即位之初,曾发动两次宁锦战役,遭受重大挫折,后金国内人心浮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议和,否则人民“将死散殆尽”《天聪实录稿本》天聪元年三月初二日。·顽_夲_鰰`戦^ ¢庚`新/最!全,;有的大臣则亦谋叛逃,一日之内,投奔明朝的竟“前后接踵而至”。而出兵抢掠,“人皆习惯”,俱欣然相语:“去抢西边”《明清史料》乙编,18、56页。。这就是说,只有不停顿地发动对明朝的进攻,才能使后金官兵得到物资上的满足,有利于稳定民心、军心,所以皇太极赞成高鸿中的主张。但因农事忙,还不能马上出征,他下令:“稍迟时日,俟地锄完即行。”《明清史料》丙编,15页。
同年十月初一日,刚刚忙完秋收,皇太极“亲统大军伐明”《清太宗实录》,卷5。。鉴于坚固的宁锦防线的阻挡,后金兵无法向前推进,这次进兵,皇太极大胆地选择了从未走过的内蒙古路线,这条路线可绕过宁锦,假道蒙古科尔沁部,然后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给明朝以突然重击。
皇太极调集了各归顺后金的外藩蒙古扎鲁特、奈曼、敖汉、喀喇沁、巴林等部来会。·白!马_书¢院~ `庚_歆¨醉*哙.十五日一天,就有蒙古科尔沁国土谢图额驸奥巴、图美、孔果尔、达尔汉台吉、石讷明安戴青、伊尔都齐、吴克善卓礼克图台吉、哈谈巴图鲁、多尔济、大桑噶尔寨、小桑噶尔寨、琐诺木、喇巴什希、木豸、巴达礼、绰诺和、布达席理、达尔汉巴图鲁、塞冷、拜思噶尔、额参、达尔汉卓礼克图、达尔汉台吉之子等二十三位贝勒率兵来会。皇太极和二大贝勒乘马出迎,见面后,下马对天叩头台湾故宫博物院印行《旧满洲档译注》清太宗朝,228页。。进军时指派曾受赏于明、熟识路径的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为向导。这次进兵自沈阳出发西北行,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县)转向西行,进入今内蒙古科尔沁地,初五日驻营杨石木河,四天后到达纳里特河,十一日抵辽河立营。
第四部分突袭北京与用间(2)
在这里,皇太极征求诸贝勒大臣及外藩归降蒙古贝勒的意见。他说:“明国屡背盟誓,蒙古察哈尔国残虐不道,皆当征讨。今大兵既集,所向宜何先?尔等其共议之。”诸贝勒大臣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距察哈尔国路途辽远,人马劳苦,应当退兵;有的则认为大军已动,群力已合,我军千里而来,就应将已集之兵去远征明朝。皇太极胸有成竹赞同征明之议,“遂统大军,向明境进发”《清太宗实录》,卷5。。
进兵察哈尔,虽然也可以制服它,但征明却更重要、更迫切。当然征明困难可能更大些,劳师袭远,粮食供应紧张,明兵各路汇集,堵截归路,等等,进兵道路充满艰难危险。诸贝勒大臣对此次伐明,深入内地,在思想认识上并不一致。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在行军途中就私下议论,反对冒险伐明。二十日,大军到了喀喇沁的青城,当晚他们俩就进皇太极的御幄,非常神秘地“止诸贝勒大臣于外,不令入,密议班师”。《清太宗实录》,卷5。皇太极立刻陷于进退维谷之中。他沉默了,也失去了平素的乐观和笑容。代善和莽古尔泰一出来,岳讬、济尔哈朗、萨哈廉、阿巴泰、杜度、阿济格、豪格等大多数贝勒马上又进去,气氛一时很紧张。岳讬最先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