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明清战争史略 > 第59章完结

第5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59章完结

第三部分袁崇焕誓守宁远(1)

高第接任辽东经略后,下令拆撤宁锦防线。!l~a\n^l^a*n`x^s...c!o+m~明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

高第本是一个读书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宦业不显,《明史》本传还不足五十字《明史•王洽传附高第》,卷257。!他于军事一窍不通,胆怯无能。孙承宗曾大声疾呼“重将权”,如此“以文统武”是“弊法”,应当加以改革《明熹宗实录》,卷14。。然而积重难返,这已成为习惯,远比创立新制更易使人们接受。像高第这类既不懂军事又没打过仗的人担负如此重要的军事责任,只能步王在晋的后尘,以高卧坚固的山海关为生命的保障,一谈出关即心惊胆战。他极力阻挠孙承宗的军事部署,要求朝廷撤关外以守关内。柳河之败,似乎给他一个良机,便急上一疏,称:“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山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管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之关外……此何等时也,犹不思护内而防外乎?”他认为,朝廷应“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精*武\小,税-徃+ ~首?发-《明熹宗实录》,卷58。他说得很明白,就是抛弃关外的疆土,退保山海关。孙承宗据理痛驳,高第怀恨在心。他刚到山海关上任,就给朝廷上了一道针对孙承宗的奏折,说关门只有五万名士兵。言外之意,承宗治军不实,谎报兵数。孙承宗闻讯,马上通知户部官员说:“高第刚到山海关任职,曾给十一万七千人发饷。现在他说关上只有五万人,那就按这个数发饷足够了!”《明史•孙承宗传》,卷250。一下子揭穿了高第的谎言,他不得不“以妄言引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自天启二年,后金铁骑驰骋辽西大地以来,明统治集团都被吓破了胆,“不独文官缩足,即武官却步,人人视关门为死地,视总兵(为)死官”,都说:只要能守住关门半年,便成“良将”,就会得到越级提升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5。。.g¨u`g_e?b.o?o·k?.,c_o?m.因此,那些庸臣怯将难也不想冒险守关外。高第一到山海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断言:“关外必不可守!”下令从锦州、右屯诸城撤防,这些地方只供哨探过往休息的场所,原驻防将士都撤到山海关。

高第这一错误处置,引起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袁崇焕手下管右屯、锦州粮屯通判金启倧给他写了一封信,不同意撤到关内。他在信中写道:“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冲,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复罹播迁,已复之封疆反归夷虏,榆关内外更堪几次退守耶?”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5。袁崇焕完全支持他的意见,向高第表示不能撤。他争辩说:“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动居民,锦、右摇动,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今只择能守之人……三城屹立,且守且前,恢复可必。”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5。

高第完全拒绝了袁崇焕等人积极防御的正确主张,坚持逃跑的方针,置国家疆土于不顾。他凭借大权在握,命令袁崇焕撤出宁远与前屯卫两城。崇焕拒不从命,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宁前道,在此当官,就在此死,我坚决不撤!”高第无法动摇他的意志,便置而不管,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诸城的防御,惊慌地驱兵入关。所屯米粟尚有十余万石没有带走,也丢弃在原地,任其遭损。经战乱之后刚返回家园的百姓,又被驱赶进关,“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明史•袁崇焕传》,卷259。

孙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