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57章完结
第三部分守御山海之争(6)
孙承宗决计守宁远,派祖大寿负责修补全城。*5*k?a_n+s¨h¢u~.^c?o^m~这时,朝廷人事更动,又使他的方略受阻。辽东巡抚阎鸣泰因不称职,被劾听勘,换上一个胆小怯懦的张凤翼,主守关内,与孙承宗意见分歧《明史•张凤翼传》,卷257。。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八日,承宗出山海关,东巡三百余里,达于宁远东杏山附近。他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写道:“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他特别强调宁远城“生气郁然,因思为国家远计,则此城为必据必争之地”。谈迁:《国榷》,卷85。孙承宗的战略意图是,山海关外以宁远为重点,将沿线原有各城都恢复起来,派驻军队,层层设防。因而把山海关至宁远二百余里之间的镇堡尽收为“内镇”,而山海关“不觉在重桓之内矣”。谈迁:《国榷》,卷85。为实现其战略方针,孙承宗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筑城。经过河西战乱,各城堡都被焚弃。承宗令各城尽速修复。二是派军驻守,同时召辽人回故居,重建家园。-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如中前所兵民已近五千人,前屯军民有六万余人,中后所兵民不下万余人。宁远原“城中郭外,一望丘墟”。经袁崇焕、满桂等恢复后,兵民达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明史•满桂传》,卷271。总计已恢复五城十三堡,兵民已达十余万。三是垦荒屯田。以帑金买牛,召旧人垦种,三年起科。截至承宗东巡,已垦田五千余顷。四是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佐助军需。谈迁:《国榷》,卷85。经过大力整顿,关外形势为之改观。
就在这次东巡时,孙承宗至宁远召集诸将讨论如何防御的问题。多数人同意张凤翼守关内的方略,马世龙请守中后所。袁崇焕仍然坚持守宁远。孙承宗作出最后裁决,以守宁远为方略。但佥事万有孚、刘诏极力阻挠。孙承宗不听,力排众议,当即命令满桂与袁崇焕共守此城。还在承宗到任不久,就令祖大寿筑城。他以为朝廷绝不会守宁远,仅完成原定筑城计划的十分之一,而且工程质量很差,根本不符合防御要求。于是,袁崇焕重新设计,定制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顶部二丈四尺,仍由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督工《明史•袁崇焕传》,卷259。*l¨u,o,l-a¢x¢s-w,.?c*o?m*著者近年曾去兴城考察,所见城墙完整,四门俱在,仍保持着古朴雄姿。据测量,城周长为3200米,合六里200米。平均高度为6米,底宽6.5米,顶宽5米,较原城略低,其他相差无几。。次年即天启四年(1624年)完工,成为关外一重镇。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明史•袁崇焕传》,卷259。
朝廷方面,对于孙承宗实行守宁远以护关门的方略仍议论纷纷。尤其是张凤翼仍在极力反对,竟然说:“国家就是放弃整个辽东,仍不失为全盛。如大宁、河套等都已放弃,对国家有何损害?如今,举世无一人打算恢复全辽,他(指承宗)一人就能恢复吗?”他甚至对人说:“枢辅(指承宗)想把我置于宁前这块荒凉的边塞,这是杀我啊!”他怕得要命,急忙把妻子送回老家《明史•张凤翼传》,卷257。。针对张凤翼的真正的亡国谬论,孙承宗于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再上“边方大计疏”,逐一驳斥,极言宁远可战可守。他说:关外诸城,“以兵以屯”,这就是:“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如果“守在关以内,则内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为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如后金来攻城,兵民置于绝地必“心坚敢死”,矢志坚守。在申辩了战守方略后,孙承宗请求熹宗“立断”,不要动摇他们拟定的大计。熹宗被他的雄辩所折服,还给予夸奖谈迁:《国榷》,卷86。参见《高阳集》,卷19。。
明廷围绕守山海关与宁远所进行的激烈争论,由于孙承宗与袁崇焕坚持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