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44章完结
熊、王抗争发生后,廷臣和熹宗皇帝都试图加以调解,直至申斥。+l/a+n\l_a¨n^w\e¨n+x!u^e^.\c¨o~m¢但事情越闹越大,两人的矛盾毫无缓和的迹象,连熹宗也制止不了,只好委托兵部召集大小廷臣,研究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议于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十一日在中府召开,由张鹤鸣主持,共八十余人参加,就经、抚的去留问题,每人都表了态,却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最后,张鹤鸣将会议结果整理成一份书面材料,凡意见相同的,各归为一类,分别写上赞同者的姓名,交皇帝裁决。其中主张经抚两臣“竭力辽事,功罪一体”的,有三十四人;主用抚臣、许以便宜行事的,有周如盘一人赞成。史弼周等十人主张责成两臣各分任其事。有八人提出,专责抚臣,还有兵科蔡思充等九人,要求把熊廷弼调离,另行安排……总共有十五六种方案,意见纷出,莫衷一是,明确表示将王化贞与登莱巡抚互换,而留下熊廷弼主持大计的,只有徐扬先一人。多数意见,包括张鹤鸣、王在晋这些重要人物在内,都偏向王化贞,力主留王而去熊,要求皇帝赐王以尚方剑,加职衔,必肯用命任事以上见《明熹宗实录》,卷13;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7。。
熹宗阅后,批示吏兵两部共议,于经略与抚臣中选用一人,专任辽事,另一人调出别用。,6*妖*看¨书`罔- ¨首*发′经议,拟留王化贞,对熊廷弼“斟酌推用”。还没等最后作出裁决,后金已大举进兵,他们感到“临敌易将,必误军情”,遂罢议,宣布仍以两臣协心共事,责以功罪一体《明熹宗实录》,卷13。。
第三部分西平堡血战(4)
自攻下辽阳后,努尔哈赤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进攻广宁的备战。天启二年正月,从春节前后就开始向海州、牛庄一带调兵,共五万人马,分作三路进兵:一自柳河(辽宁海城市附近),一自三岔,一自黄泥洼,“联木为伐,乘流至狭处渡河”。谈迁:《国榷》,卷85。努尔哈赤本人和部分将领从黄泥洼(辽阳西,太子河畔)乘船,顺流而下。行军一日,次日,即十九日,宿于东昌堡(海城市牛庄南)。此地位于海州西,辽河东岸。努尔哈赤经鞍山驿(鞍山旧堡)、牛庄到达这里。自牛庄抵广宁二百余里,朝鲜使臣麟坪大君亲经这条路线,写道:“大野泥浓(泞),唐朝所谓‘辽泽’,霖霾则陆地成舟,以是川旅不通。”据他所见,“周回顾望,野天一色,四际无山,浩浩荡荡,恍如乘船大海中。!晓?税/宅~ *追-醉_新+漳¢结^”[朝鲜]麟坪大君:《松溪集》,《燕途纪行》,卷6。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地面结冰,否则后金步骑寸步难行。
二十日,努尔哈赤至辽河,此段为太子河、浑河、辽河“合流于此”,故称三岔河[朝鲜]麟坪大君:《松溪集》,《燕途纪行》,卷6。。所说大军“至狭处渡河”,即选在三岔河渡口。此处为广宁战略要地,久有“驻三岔,则寇不能东渡”之说,以前议边守广宁,皆重三岔河之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7。。但守御颇难,河宽不足七十步,“全不见惊涛怒浪”,“盈盈一水,一苇可航”。沿河一百六十里,最浅处如黄泥洼、张义站已在后金的占领之下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5。。柳河在三岔河之南,河西岸就是西平、镇武诸堡,驻有大量明军,欲取广宁,必先翦除其羽翼,孤立广宁而后取之。这是努尔哈赤的一贯军事指导原则,如砍大树,先从两边砍,然后不砍自扑。因此,欲先灭明有生力量,必扑向西平诸堡。努尔哈赤第一次派人侦察,首先来这里察看地形。在进攻之前,明哨卒已侦察到后金集结部队于海城——牛庄一线。这进一步证明后金的主力是在三岔附近,当无疑问。其余两路是在黄泥洼与柳河渡河。从渡河后的后金兵的调动,进一步看清努尔哈赤的战略意图:不直接攻广宁,而攻击其前哨西平诸堡,引诱广宁兵南来,至旷野处,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把它歼灭。这就避免后金兵在坚城之下被动挨打。
二十日清晨,后金拔营,推进至河边,五万人马开始渡河。王化贞部署的防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