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17章完结
二月十五日,后金又派一万五千人到萨尔浒(今辽宁省抚顺市东大伙房水库所在地)地方运石,于界藩山上筑城。!纨,本¢神¢颤- ~冕-费\越`毒/另派骑兵四百前去保卫。
后金对明朝的进攻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二月十四日杨镐所遣降人到了后金,业已知道明朝将有大举。三月一日,西边抚顺、南边栋鄂均有哨探发现上月二十九日已攻打上来的征兆。努尔哈赤听到来自这两个方面的报告之后,相信明军已经采取了进攻行动。他就明朝军队此次的战略策略作了冷静的分析,从明朝先使后金看到他的南路兵来判断,明朝是认为后金一定向南去迎敌,所以提前把一路兵暴露出来,实际他的主力大兵是从抚顺路来,应全力以赴去对付明军的西路。努尔哈赤向诸贝勒大臣宣布他的抵抗策略是各个击破,“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傅国:《辽广实录》,卷上;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1,《辽左兵端》。
努尔哈赤已决定用现驻原地的五百兵防守南路,其余所有的后金军尽数向西进发时,又有哨探报告,清河路也发现了明兵。,p^f′x·s¨s¨..c*o¨m?代善说:清河路兵一时来不了,有二百兵去防护就可以了。后金兵集中主要力量于抚顺一路,这个决定是极为英明的,而且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一致的意见。
“铁背山前歼杜松”,这是后金击破明军分进合击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大胜利。铁背山位于浑河上游与苏子河下游会合处,山势雄伟,悬崖峭壁,天然险要。西与界藩山相连,界藩山上有绝壁剑立的吉林崖。浑河由东向西从山脚流过,河南即萨尔浒,也是有山有水,当年还有乡村。满语Sarhū为碗架或木橱之意。从此可以想到过去这里山林茂密,或地势起伏,故而得名。杜松所率明军于二月二十九日自沈阳发兵,三月一日出抚顺关,越五岭,抵达浑河,天已晚。军士想要留步,杜松不听。看河水不及马腹,竟裸骑径渡。部下请杜松披甲,他笑着说:“入阵被坚,不是大丈夫。我从小当兵,现在都老了,尚不知甲重多少斤!”根本不理这一套,麾兵前进,士卒也都跟着解衣渡河。*精·武\暁~税′罔· ¢更_歆¢醉¢全!他的前锋部队在进军路上生擒后金十四人,焚克两寨。拟于初二日至二道关,会李如柏军并进。他不顾对方如何反击,直冲向前据说杜松在战前“知敌未可乘,说杨镐,不听。盖以方从哲红旗趣战也。”见谈迁:《国榷》,卷83。。
后金兵在努尔哈赤指挥下,由代善率领,过扎喀关,与达尔汉辖按兵等候努尔哈赤。皇太极因祀神后至,一见便说:“我们筑城人夫俱无器械,界藩山虽然险固,假如大明将领不顾士兵死活,硬逼着进攻,我们的人夫必然陷阵,那将奈何?现在我们不能等了,要快走,人夫见了兵来,也就有所慰藉了。”代善与诸大臣都认为这个主意好,于是令兵即时前进。未时(13时~15时)至太兰冈。代善与达尔汉辖又想把兵隐蔽起来等待努尔哈赤。皇太极很不高兴,他说:“为什么要大兵站在隐蔽地方呢?应当耀武扬威出行,遇到敌兵布阵,运石人夫见我们大兵如此而来,也会奋勇参战。”《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后金头号功臣额亦都立刻赞成,说:“四贝勒说得对,我们应当前进,站于显眼处。”《清史稿•额亦都传》,卷225。大家都按照这个意见行动了。于是继续向前,进至与杜松军对垒的前沿阵地。在此之前,后金护卫筑城的四百骑兵已设伏于萨尔浒山谷口。杜松一马当先向着准备吞噬他的这个谷口冒进。后金伏兵特意等他的人马渡河至中途,像排山倒海的巨浪一样齐发进攻,击其尾。杀至界藩河,原来手无寸铁的人夫个个成了勇敢的武士,与部队联合,占据了吉林崖。杜松以为他们是薄弱环节,包围并进行攻打。就在山上骑兵并运石人夫与明兵交锋之际,后金诸贝勒大臣率领的主力大军蜂拥而至。见明军已分为二,一军攻吉林崖,另一军立于萨尔浒山上。代善等分左右翼两路迎战,并对大家说,吉林崖上的四百骑兵已在山上与步兵会合,现在再派新来的甲士一千名登山支援,一齐由上往下冲击。右翼四旗兵准备在他们冲击时同他们合起来夹攻。其左翼四旗兵留在萨尔浒山监视那里的明军。一千兵已经派走,努尔哈赤才赶到。他问诸贝勒制定了什么样的破敌战术,诸贝勒把刚才的决定禀告这位后金汗。他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