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第184章完结
这个“附骨之疽”的毒害性一至于此——可也得思辨一下人的文艺审美能力,不能只骂骨疽。¢萝-拉?晓-说! +追·罪,欣?章-踕,
这是个文化难题,也许一万年还会“君向潇湘我向秦”。
尾声新雨旧雨“二三子”(15)
张爱玲还指出说:“《 红楼梦 》应该把后四十回伪续割去,任其‘残缺’不完,后面可以加上研究佚稿的成果。”(按,应包括后文情节要点、人物结局、章法结构……)这又正合我们倡导并一直实行的“探佚学”的宗旨,可谓相视莫逆,会心不远。
应该说这就是张爱玲“红学观”和《 红楼梦魇 》的精彩华萃。周汝昌之所以对张爱玲大加揄扬,全出于这点“知己之感”。当然张爱玲祖籍丰润,也算锦上添花,“丰润也曾是雪芹祖上的籍地。……丰润又出了张爱玲,对《 红楼 》有极高的识见,这不仅仅是什么‘才女’的俗义,这是京东山川灵秀的精气之凝结与流动”。但无论回讽或揄扬,由于张爱玲本人的生活方式及大洋的阻隔,她生前都是毫不知情的。?h′u?l,i*a?n¢w^x,.\c?o_m+
《 红楼梦魇 》又是一部复杂的书,它既有上述烛隐洞幽的卓见,也有不少“令人惋惜的错误”。最突出的是张爱玲对曹雪芹创作《 红楼梦 》“成书过程”的“考据”推测,所谓“拆改论”和“分身法”。张爱玲的这些“考证”如果成立,那么《 红楼梦 》就不再是一本天才创作的伟大作品,而成了疵病多多的粗糙毛坯了。换句话说,张爱玲的研究有点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这就是周汝昌为什么要写《 定是红楼梦里人 》这本书的根本原因。他的目的是通过具体深入的讨论,从“细部”对张爱玲的红学观点“排沙简金”。应该说这是一本写得很“巧”的书,既弘扬了张爱玲红学观的“精华”,又扬弃了其“糟粕”。同时,借助张爱玲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就使红学的是非通过“附骥”而得到了分辨和清理。对周汝昌这本书具体的评介就不必作了,还是摘录书封上咏叹张爱玲的一首诗吧:
扫眉才子女相如,梦里红楼景色殊。¢看-书+君? ?已*发-布^罪!新\章,劫,
早辨名貂联狗尾,渐疑颦黛幻仙姝。
云垂海立惊真本,鲥骨棠香恨佚书。
夺取狱神五六稿,鸿濛重启复还初。
周汝昌主要是以“红学家”名世的,其实《 红楼梦 》只是一个“代表”,更本质一点说,应该说周汝昌是一个中华文化学家。他曾说甲骨学、敦煌学和红学分别代表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阶段中华文化的辉煌。在和北京大学学生座谈时他又提出“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的命题,说一条主脉是仁、义等伦理社会道德基则,以先秦诸子如孔、孟等为代表;另一条主脉是才、情等文学艺术的特殊表现能力与方式,以《 诗经 》、《 楚辞 》为首的历代诗文大家为代表,而这两条主脉都在《 红楼梦 》中有极其高超美妙的涵咏、赞叹与评议。
周汝昌的这种主张并不只是某种宣言或概念,而是十分具体的,生动的,它体现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各种层面,甚至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写作的文风、造句、措词等微细的地方。比如他评价某篇文章的价值高低,就不仅看其内容、思想、观点,而还要看文章所洋溢的神韵、气韵、韵致。这是从那第二条“主脉”特别是《 诗 》、《 骚 》、《 庄子 》和魏晋风流一脉而来,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就会觉得有点玄,有点莫名其妙。比如周汝昌阅过拙文《〈 红楼梦 〉研究的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