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 > 第170章完结

第170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第170章完结

纪年丁卯何须考,定是乾隆十二期。.求′书+帮, ~追′嶵,鑫~璋-结.

丙望先生一粲汝拜

再题镇尺

金薤银钩石鼓文,雁行才艺恰平分。

二难双璧连枝秀,记梦红楼早识芹。

戊寅小寒诗纪明仁篆明义题红绝句铜简汝昌

( 张秉旺注:此诗附于1999年1月27日信中。先生考出明仁善写篆字,故有此诗。 )

还有一次,张秉旺与周汝昌讨论汉字的四声,二人都感叹今天的中国人皆不知音韵之美。2000年3月26日周汝昌又在给张秉旺的信中赋诗相赠:

知音何幸有张郎,稍慰当今文化荒。

汉字四声谁共语,可怜斗室尚评量。

此外,周汝昌与张秉旺还有一些唱和之作,如张秉旺赠送周汝昌玻璃镇纸,周汝昌又长吟短赋,等等,不再一一撮录。周汝昌于“丁丑端午”( 1997年 )给张秉旺的信中说:“我对佛教有兴趣,并非磕头求福之意。这是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问题,而我主要兴趣是民俗艺术( 塑、画、建、绣、漆、雕、乐、唱、诵 )……而且民间庙会实为一大‘农贸’,与万民同乐的古代中华百姓唯一的‘形式’与‘机会’( 迷信不过其次要因子而已 )……今日端节,门无蒲艾,臂无虎符,奈何!”对古董,对汉字,对民俗,周汝昌都怀有一番深深的情愫,说到底,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迷恋。-衫′巴?看_书/网^ ^醉′歆`蟑*洁¢耕-辛~快?

作为一个爱好文史的科技工作者,张秉旺是这样评价周汝昌的:

“天才”二字,并无贬意,或以“天分”二字代之。周老应该说是个天分很高的人。他博闻强记,所以出书很快。写文章作诗,还是要有激情与悟性,否则难出佳品。周老作诗多、好、快,多数饱含激情。

周老讲《 红楼梦 》,从来不拿手稿,不疾不徐,看似信口说来,却是厚积薄发而成,听众听得丝丝入扣,点滴流入心头。讲解学术之事,固然有技巧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对这门专业有深深的悟解才行。

说到“悟”,中华文化更是突出。“悟”是一种境界,有了深度的浸淫才能达到。_卡¨卡`晓_说?蛧~ ^首·发_比如中医、太极拳、书法、诗词……都是如此。《 红楼梦 》文化蕴涵极深,必须深读细悟,用心灵与之交流,方能达悟解之境界。

尾声新雨旧雨“二三子”(4)

说到底,任何学术都有“悟”的过程。门捷列夫发明周期表,是在繁复的化学现象中悟出的。某化学家对苯(6炭12氢)的结构解不出来,睡梦中忽然悟出头尾相接即可完满,于是“苯环”呈示,从而出现大量环状化合物,成为系列。搞工程设计何尝不如此?学识、激情、悟性辐辏,方能出好的设计。

这种认识出自一个红学“票友”,也许比一些“红学界”中人对红学的感悟更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智慧吧。这和《〈 红楼梦 〉与中华文化 》1992年第二次印刷时,其责任编辑赵天琪在该书的《 编后赘语 》中所说的可谓一脉相通:

曾读过某君甚有见地的一短文,他说:“中国自古以来,大凡中等资质的人都十分用功;而那些绝顶聪明的,多作逍遥游,满腹经纶,为己自娱,无名利之想,亦无刻意之求。因此,他们往往带走的多,为后人留下的少,实乃憾事。”又指出他们和西方不同,“西方人将智慧高悬,当作汲汲追求的目标”,而中国人则“把智慧涵于深心把玩,难怪少一种积极求索、努力建树、泽被后世的精神”。这话中深意,也真可令人玩味一番的了。凡读过周汝昌先生的文章、还有他的诗词和书法的人,都可以感到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