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 > 第89章完结

第8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第89章完结

当年俞平伯早已是名教授,周汝昌则是普通大学生,后来也不过是个出版社编辑,二人的社会地位颇有差距。,白`马~书-院¢ /耕¨薪¨醉\筷-所以,俞平伯对周汝昌的批评,表面上是学术见解的争鸣,从周汝昌这方面来说,则感受到一种来自“权威”的压力。这就难怪后来周汝昌写文著书,要把俞平伯的批评称为“冷水当头”( 1948年6月11日天津《 民国日报·图书 》发表俞平伯《 关于〈 曹雪芹的卒年 〉致本刊编者 》)和“当头一棒”( 1954年3月1日《 光明日报 》发表俞平伯《 曹雪芹的卒年 》),将胡适的热情和俞平伯的冷淡作对比了。

这就是说,周汝昌和俞平伯之间,是存在芥蒂的,虽然表面上只是学术见解的不同。这样,1963到1964年间俞平伯致周汝昌的两封信简和一张明信片就格外有了史料价值。1964年的是一封短简,抬头写“汝昌先生赐鉴”,内容则说“承惠赠新著《 曹雪芹 》一书,详瞻活泼而不支蔓,深入显出,引人入胜,洵为近来治红楼梦之佳构,无任佩荷!其中论点弟所同意者亦居太半也,匆复著安”,署的日期是“三月六日”。~卡,卡^暁\税~王~ ¢埂/欣·蕞*全~

后来周汝昌点评此信说:“这种谢函性的短简,大抵难免溢美之词。……他也明白而又委婉地表明:在论点上只同意‘太( 泰 )半’,另有‘少半’是所见不同的。这是学者的诚实态度,不肯作‘过头’的赞许。我的揣度,他不大同意的至少包括:生卒年的考订,脂砚的身份问题,脂砚、畸笏二名( 周汝昌认为脂砚、畸笏是同一人的两个化名,俞平伯则认为是两个不同的人——引者 )的关系——可能也指对雪芹旗籍的不同看法,等等。但无论如何,为雪芹作传,无人敢为,我斗胆妄行,未遭呵斥,反而得到了他的不一般的奖语,如‘引人入胜’,如近年治《 红 》之‘佳构’,这也就很不等闲了。”(《 天·地·人·我 》之《 俞平伯的遗札 》,下引同 )

1963年的一张明信片署的日期是“十一·二八”,其中重要的话语是:“《 红楼 》一书,浩瀚繁复,虽治此有年,仍不免望洋兴叹,知者必不以斯言为河汉也。′k!a-n!s`h′u^c_h¢i,./c+o\m¢”周汝昌点评:“这一段,语不多而甘苦之心已尽在此,乃他老的真实感,真心话。”的确,《 红楼梦 》无论思想和艺术,都太伟大太神奇,而其流传过程中的问题又格外纷歧庞杂,俞平伯是有实际感受的,他许周汝昌为“知者”,倒真有一份惺惺相惜之意。笔者曾分析过,俞平伯在艺术上颇能得曹雪芹的真谛,但在思想上则比较隔膜,这种情况让俞平伯发出“不免望洋兴叹”的感慨,应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笔者也分析过,其实俞平伯和周汝昌之间,比他们各自和胡适之间的共同点要多。俞和周都是中华文化为本位的,对传统有一份来自天分气质发乎内心的涵咏珍爱,胡适却是西方文化为本位的,对《 红楼梦 》的艺术远没有俞、周能够“解味”。

1963年的那封长札则署“七月二十六日”。周汝昌点评带介绍:“若论到此札的内容,那就更为珍贵了—— 一封信内答复了我提出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流行本后四十回究出谁手?二是胡适先生倡印‘程乙本’的过失。三是有人大言‘甲戌本’是个晚出的本子,理由只是上面已有甲戌年后多年的批语。四是愿听他对‘己酉本’( 即吴晓铃原藏舒元炜序本《 红楼梦 》——引者 )的看法。( 这些我俱不记得,是从复信中推知的。平生所写论学书札,数量极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