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民国风景 > 第44章完结

第44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民国风景第44章完结

1962年龙云去世时,潘光旦不避嫌,不忘旧谊,与罗隆基一道去北京医院太平间为他送行。+j.i_n?w-a!n`c~h/i+j/i?.^c?o!m!

讲孝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潘光旦事母至孝。

他14岁丧父,是在母亲沈恩佩的精心抚育下成长的。

母亲是位知书达理、性格坚强、处事通达的女性。

她对子女管教甚严,两个儿子都毕业于清华。

儿时潘光旦与玩伴争吵打架,她总是先找儿子“算账”,还要加点轻微的体罚。

她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战乱时从乡下逃到上海,她舍弃家中好多物件,却带了四担子书。

晚年体衰,无事,用木制小梭为儿子织花纹各异的彩色带子,系在儿子的竹制书签上。

潘光旦铭于五内,有诗云:“忍看慈母手中线,翻作残编夹上棉。”母亲去世时,潘光旦极为哀恸,在小阁楼上独处3天,不下楼吃饭。

薪火相传。

潘光旦家教有方,他言传身教,把“礼让”的美德和读书的种子播撒在女儿们的心田。^y/u`e¨d+u.d^i?.~c-o~m?

昆明岁月,乡居简陋,晚上备课或写作点油灯,他自制一个八片玻璃条灯罩防夜风,挑灯夜战。

在那艰苦岁月,还要求孩子们每日练大楷小楷各一篇。

还为大女儿乃定制一只“乃习字”墨盒。

曾给四女儿乃谷习字作批语:“十二月三日,潘乃谷小字总是写得太硬,固然用五紫羊毫是原因之一,但不会运用笔锋,总是至要原因。

第54节:潘光旦的人文情怀(4)

阿爹。”还规定孩子们要背《论语》,读中外名著,纠正英语发音。

给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注重德育,吃东西时不准挑食,不许讲话;对人要有礼貌;在昆明的收割时节,孩子们在田间玩耍,偶在田野里拾点遗下的稻穗,潘光旦立即制止,他说那是社会留给孤寡老人的唯一东西,别人不可去拿。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

一副严父慈母的胸怀。.5?d/s,c*w¢.?c?o′m?

抗美援朝,乃和入伍,他还代表家长到学校讲话。

我们平时从照片上看到的潘光旦,是穿一件皮夹克、戴一副深度眼镜,嘴衔一只大烟斗,拄着双拐的形象。

有一只烟斗是他的所爱,是用老竹根打通自制而成,斗腹上铭有“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志于通”。他的另一最爱是藏书。

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他坐拥书城,有藏书万余册。

有钱他就买书,有趣的是1926年4月回国时,他因把钱都用在买书上了,到上海下船时身上只剩一元钱,回家的交通费都不够。

他当时收藏的《达尔文文集》,极为珍稀。

“文革”时抄家,红卫兵问,别的教授家都有几万元的存款,为什么你家只有100多元?他说全买书了。

他收藏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版)派上了大用场。

当时为中印边界问题,政府需要边境史料,周总理亲自向他提出借用这套书,还书时还有总理的复信。

后来这些藏书除女儿们各留一套作为纪念外,都捐给国家了。

潘光旦很注意生活情趣。

战时在昆明,他也会营造书房的氛围。

一张大书桌为自制——两侧用包装木箱横竖叠加成桌脚,上架两条长木板为桌面,一如裁缝师傅的工作台。

台上备有文房四宝。

还有拾来的石头和竹木制品做小摆设。

因房子四面有窗,他命名为“四照阁”。苦中作乐,不乏文人雅士情调。

幽默是潘光旦的绝活。

他独足,当政协委员时外出视察,走路用双拐,叶笃义先生照顾他。

有人取笑他说:“潘先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