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1913,一战前的世界第83章完结
温尼伯当时的中心和今天一样,位于货运大道(Portage Avenue)与主街的交汇处。!x\4~5!z?w...c′o¢m/围绕着这个连接点,沿着这两条大街,坐落着温尼伯的主要建筑,每一座都以自己的方式宣示着这座城市的自信与活力。北面的主街上坐落着联合银行大楼(Union Bank Building),这座12层的摩天大楼即使放在纽约市中心也不会显得突兀。西面的货运大道上坐落着伊顿(Eaton’s)百货大楼,占据了一整片街区,据说雇用了1 000多名员工,堪称一个零售分销帝国皇冠上的宝石。毗邻的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上坐落着温尼伯谷物与农产品交易所(Winnipeg Grain and Produce Exchange)。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交易所之一,谷物的定价参考着英格兰利物浦的批发价,消息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从那边传过来,每天三次。一座电子小麦钟记录着温尼伯这边的价格,每分钟更新。[33]稍远处,曼尼托巴立法大楼(Manitoba Legislative Building)于1913年开始动工,计划建成至少在加拿大范围内最宏伟壮观的一座大厦。!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
在900页厚的《20世纪加拿大印象》(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Canada)中,有一批快照被标为“曼尼托巴商界与专业人士代表”,下面的名字显示出英国人在这座城市占据着不容置疑的优势地位。[34]一个姓“凯利”的人旁边还有两个同姓的。挨着“戴维森”的,有“布莱克”、“罗宾逊”、“普赖尔”、(又一个)“凯利”、“汤姆森”、“霍尔”、“赫德森”和“惠特利”。诸如共济会、猎狐和仪乐队之类的英国特色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温尼伯的唯一。这座城市的面貌一直在变化着,和加拿大整个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一样。包括奥匈帝国、意大利和瑞典在内的13个国家向温尼伯派驻了领事代表。[35]温尼伯的犹太社区非常活跃,有5座犹太教堂,因此城中有一个区域被叫作“耶路撒冷”。^k_a!n¨s\h?u\z¢h¨u-s/h.o,u~.*c′o^m?城市中还有德国、瑞典和冰岛的基督徒会众。温尼伯1913年的人口组成非常多样化,以至于报纸的种类也多到让人惊诧:有4份德语报纸(其中一份的发行量达到了2.1万)、2份匈牙利语周刊、5份面向文化水平极高的冰岛人的报纸、3份面向瑞典人的报纸、波兰语的《天主教公报》(Gazeta Katholicka)以及面向挪威、犹太和乌克兰社区的报纸。[36]出生在德国斯德丁[Stettin,现波兰什切青(Szczecin)]的威廉·莱斯蒂科(William Leistikow)是温尼伯的首富之一,他1913年在美国去世,因此《20世纪加拿大印象》的那批快照中并没有他。
大多数移民都没有莱斯蒂科那样幸运。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站场被称为北区(North End),敢于到这附近来的游客们面对的是紧紧挤在一起的木屋,没有卫生设备,也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抵御加拿大严冬的防护措施。在这里,人们操着对大多数温尼伯人来说都很陌生的语言:波兰语、意第绪语、俄语、乌克兰语。温尼伯1区是事业有成的精英的聚集地,该区的婴儿死亡率为112‰,然而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站场周围的5区,这个数字高达282‰。[37]詹姆斯·谢弗·伍兹沃思(James Shaver Woodsworth)是工作在北区的一名卫理公会教徒,他在1913年5月的《曼尼托巴自由新闻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大体上正面肯定移民的文章,不过他也在文章中发出了一些警告:当新移民成为新公民的时候,会把腐败带入地方政治中,“我们童年时代安宁的加拿大式星期日”将会走到尽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