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1913,一战前的世界第41章完结
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学习造船的基础知识。圣彼得堡壮观的中央大街涅瓦大街修得笔直,唤起的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观念,而不是俄国的灵性。城市中最大的一座码头名为英国码头(English Quay),还有一座岛屿名为新荷兰岛(New Holland)。
圣彼得堡的建筑——海军部大厦、塔夫利宫(Tauride Palace),甚至是东正教的喀山大教堂——都带有欧洲的影子。城市中一些最雄伟的建筑其实是欧洲建筑师设计的。沙皇的冬宫,以及圣彼得堡其他很多著名的大厦,都是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弗朗切斯科·巴尔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Francesco Bartolomeo Rastrelli)的作品。城市中有很多雕像也出自外国雕刻家之手。其中最著名的彼得大帝雕像是在他去世很久以后,德国出生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委托法国人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Etienne Maurice Falco)制作的,她希望彼得堡人能够认可自己继承彼得大帝的衣钵。圣彼得堡法国学院(French Institute)院长路易·雷奥(Louis Réau)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写道:“如果说任何一位有教养的欧洲人都必然会仰慕彼得大帝的都城,那么这一定是法国人的功劳,因为仅仅是他们这些人的贡献就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人还要多。”[20]
1913年,有些人觉得圣彼得堡来自北方的高贵典雅中带有一丝冷漠,有些过于西化了,具有像雪花一样复杂的对称性,却失去了俄罗斯人的亲切热情。他们渴望有更多的斯拉夫元素,让人回想起更加悠久的历史。[在离圣彼得堡不远的沙皇村(Tsarskoe Selo),尼古拉二世拥有一个17世纪风格的村庄,那里可以让他在先代中神游。][21]圣彼得堡文化精英的领军人物亚历山大·伯努瓦(Alexander Benois)告诉他们,要扯下“亲斯拉夫的尿布”,去发现圣彼得堡独有的美,因为它既有俄罗斯韵味,又有西方色彩,而不要吹毛求疵地认为它不伦不类。[22]他与人合编的《往年》(Starye gody)杂志专注于19世纪的圣彼得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伯努瓦通过与彼得堡剧团经理佳吉列夫等人合作,创办艺术杂志《艺术世界》(Mir iskusstva),推出了一套具有古典协调性的建筑语汇,强调开放空间(一些人说不应该有人的存在)和全景。(一些人建议赶走喀山大教堂周围的小商贩,以净化教堂的外观。)1912年,伯努瓦与志同道合的彼得堡人,也就是所谓的传统保护主义者一道,建立了一座老圣彼得堡博物馆,致力于保护这座城市古典的整体性免遭俄国其他地方和现代性的侵蚀。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