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1913,一战前的世界第8章完结
泰晤士河在这一切之中穿流而过,从亨利(Henley)面朝河畔、整整齐齐的船坞,流至伦敦市中心时,河水已经严重污染、臭气熏天,最后在河口处汇入大海。!7!6\k+s′./n¨e?t\“人们的梦想、联邦的种子、帝国的萌芽”顺流而下,大英帝国的记录者约瑟夫·康拉德产生了这样的思考。[6]沿河往上,帝国的征服者得胜而归,国家的财富滚滚而来,世界各族人民蜂拥而至。
上述这些之中最重要的是乔治五世帝国的臣民。从也门、索马里和印度次大陆而来的印度水手是最具异国情调的,然而在伦敦东区也是屡见不鲜,英国商船上每七个水手中就有一个是印度水手。如今这些印度水手已在伦敦定居,形成了伦敦最早的一批穆斯林社区。[7]在伦敦的中心区域,更常见的是勤奋好学的、年轻的帝国臣民,他们从加纳、尼日利亚和印度来到伦敦学习法律,正如大约25年前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一样。其中的一些人或许会留在伦敦当律师,一些人会回老家,还有一些人会到以英国的法律实务和原则为主导的帝国其他角落,发挥自己的才能。所有这些人中最为我们所熟悉,以至于很难注意到的,莫过于伦敦人在自治殖民地那边的英国血统的亲戚,他们的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可能来自肯特的某个农场,或者苏格兰低地的某个村庄。帝国的归国人员中包括国王陛下忠实的反对派领袖、保守党人安德鲁·博纳·劳(Andrew Bonar Law),他出生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兰~兰`文`茓! *首\发¨此外还有分成两派的爱尔兰人,南部的大多数人在过去的50年里一直谋求在都柏林成立一个议会,在岛内实行地方自治,而阿尔斯特(Ulster)的新教徒认为地方自治是天主教的阴谋,不惜以命相阻。
在1913年,对于普通的伦敦人来说,帝国思维已成习惯。一个从殖民地过来的首相,或者印度土帮主,都没什么稀奇的。两年前乔治五世举行加冕礼,帝国的众多名人前来参加,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伦敦公交线路的宣传语也以帝国自比。一条线路上这样写道:“公共巴士联结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恰似国旗联结着帝国的商业贸易。”[8]《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刊登过这样一则苏丹度假广告:“这里有着理想的冬季气候,永远干燥、晴朗、凉爽;我们提供快速汽船和豪华列车卧铺车厢。”[9]根据这个描述来看,苏丹当地还有大型猎物供人尽情打猎。
帝国各个殖民地和自治领的代理机构散布在整座城市:加拿大、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西兰和南非在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魁北克在国王道(Kingsway),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在坎农街(Cannon Street),新斯科舍(Nova Scotia)在蓓尔美尔(Pall Mall),昆士兰(Queensland)在河岸街(the Strand),维多利亚在墨尔本广场(Melbourne Place)。¢餿?飕¨暁`说·蛧- -首′发?前任加拿大总督格雷伯爵(Earl Grey)觉得这还不够。他认为应当单独建造一座“自治领大楼”,“作为一个巨大的地标,它应当俯瞰其所在的整个区域,同时也应彰显出自身的特点,宣传远方辽阔的自治领是多么的壮丽,多么的重要”。[10]1913年7月,乔治五世为待建的澳大利亚大楼(Australia House)奠基,这座大楼把澳大利亚的各个代理机构集中到了一座单独的建筑中。对于这件事,伦敦的澳大利亚人用他们当地的原住民语言喊着“coo-ee”。据《每日快报》报道:“这是一种拉长声的口号,听上去很悲伤,一声又一声地喊着,在伦敦人听来格外新鲜,差点儿被吓到。” [11]
每个人都能在伦敦找到容身之处。不论我们如何想象,在高层政治领域,德国和英国之间互相看不起,但一个来自波罗的海海滨城市柯尼斯堡(Königsberg)或者西里西亚城市布雷斯劳(Breslau)的学生到了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