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46章完结
这并非偶然,税制改革也是出于有意逃避赔款的目的。′看_书~君^ `更.辛,罪+全.约瑟夫·沃思总理本人也反对征收财产税(即‘剥夺实际价值’),“我们的所有政策必须以消解‘伦敦通牒’为目的。因此,如果在此刻引入剥夺实际价值的制度,我们实际上正将‘伦敦通牒’80%的内容付诸实施。”因此,1921年5月到1922年11月,国内关于财政改革的讨论变成了一场伪装,总理本人也没有诚意。为了给赔款委员会一个交代,关于财产税的规划不得不被提上议程。同样,作为对协约国在戛纳要求进行财政改革方案的回应,关于10亿黄金马克的强制贷款成为重点规划项目;财政部规定了将马克纸币兑换成金子的系数,但其级别如此之低,以至于税收收益仅占目标数目的5%。州务部长大卫·费舍在提到赔偿委员会的“增加未来税收的愿望”时,实则将这种愿望暗示为“将德国经济摧毁的愿望”。实际所得税在1921年下半年有所下降,在1922年上半年也只出现了轻微反弹。*零*点¨墈?书_ ^首?发¢
凯恩斯对他的德国朋友表现出十足的信任。1921年11月,有观点认为德国故意激化通货膨胀,以此避免支付战争赔款,但凯恩斯予以否认,他写道:“我全然不相信这个愚蠢的故事。德国政府不会大胆或疯狂地刻意设计这样一出戏,因为这种行为最终会对自己的人民造成灾难性后果。”不幸的是,这个“愚蠢的故事”是真实的。德国人相信,尽管赤字和货币贬值的局面还在继续,但他们能够以此增加出口;用梅尔希奥的话说,这样还可以“通过摧毁和英美国家之间的贸易,让债权人亲自向我们提出缓和措施”。
1919年6月到1920年2月,马克与美元的汇率从14马克换1美元下跌到99马克;之后,德国对汇兑的管控有所增强,经济部部长罗伯特·施密特相当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愿景:“德国低价向海外大量倾销商品……这样协约国就会允许我们恢复汇兑秩序。”正如电气巨头AEG的菲利克斯所言:“我们脆弱的货币是不幸中的万幸,它让我们能够进行大规模出口。+l!u′o·q!i-u/y!d!.*c^o+m+”为了保持这种优势,1920年3月到6月,经济部部长针对马克采取了行动:通过买进大量外国货币来限制马克的升值。沃伯格在1920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明确了这种战略的基本原理:“就算有一定风险,有时候也需要向国外低价卖出我们的产品……必须要让其他国家明白,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在被剥夺支付方式的情况下背负如此沉重的债务的……如果和平条约不做出让步,那么货币的彻底崩溃便不可避免。”
放弃偿还
实际上,《凡尔赛和约》所对德国造成的经济后果远远不及德国人自己和凯恩斯所说的那么严重。除了美国,所有参战国家的资本账款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未来接受赔款的国家需要支付给美国的欠款已经达到约400亿黄金马克。同样,并非只有德国的航运受到了影响:战争期间,全世界的航运总损失超过1500万吨(其中大部分损失是德国造成的)。无论如何,这些财产损失的重要性不应当被夸大;特别是航运,因为它被很快便被取代了。短期内,世界经济得到了增长。商人们争先恐后替换更新战争期间的存货清单以及不景气的工厂,且由于前线发生战争而中断了贸易往来,因此商船和潜艇得以重新修整。1920年,国际贸易恢复到战前的80%,由战争引起的货币扩张助力了它的增长。根据计算,德国的国民生产净值在1920年增长了10%,1921年增长7%。尽管其农业一直出于萎靡状态,但工业产值显示了锐增的态势,1920年增长了46%,次年增长20%,某些工业门类(特别是造船业和煤炭业)增长尤为迅速。
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来看,迅速增长的背后是汇率的削弱,并且这也招致了投机行为。因此,德国在1919年到1920年期间的贸易逆差并不是通过大规模的外国贷款来承担的,而是外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