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31章完结
我们体内不存在为自身的死亡做准备的本能,这或许就是英雄主义的关键所在。¨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对英雄主义的合理解释是,它存在于一种信念或决定当中——个人的生命不及某种抽象而普遍认同的理想那般珍贵。但在我看来,它往往是基于“我会安然无恙”的轻视死亡的英雄主义本能或冲动。
或者正如英国士兵在他们开赴前线的道路上的歌声:“死亡的钟声叮当叮当/它在为你而不是为我而响。”他们的歌声中充满讽刺,他们笃信这一点。
这种偏见导致了士兵们对战争的时间观念上的扭曲。许多士兵开始相信战争会永远持续下去,贝克尔向我们展示了当1917年战争即将结束的曙光开始显现时,法国士兵是如何逐渐表现出悲观情绪的。1918年8月,安德烈·卡恩是众多希望战争能够再进行一年的士兵中的一名。1917年,在一位军官的计算中,如果按照索姆河、维米岭和梅讷西战役的推进速度,那么需要花费180年才能到达莱茵河。甚至有人开玩笑,预测1950年时前线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萨松仍然梦想着重返战争。1937年,艾弗·格尼死于一家精神病院;直到那时,他仍然相信战争还没有结束。^白,马`书.院/ ¢耕~歆·醉*全?
然而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时间却变得飞快:在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晚,人们时刻惴惴不安,只想着未来战斗打响的那一刻。(正如格雷夫斯所说:“我不想死,无论如何,在我没有完成《还乡》之前我还不想死。”)这使得真正的战斗反而成为一种解脱,一位法国士兵说,“进攻让我们从痛苦的等待中解放——从战争刚开始的那一刻起”。无数的士兵回忆录都证明了这一点,以及战役对人们精神的麻痹作用。正如皇家韦尔奇燧发枪手团的一位士兵所回忆的那样:
马梅茨战役中,逐渐消失的是生存意识,而不是死亡的意识。我逐渐进入到一种无法思考、无法感知、失去视力的状态。我穿过树丛,身边发生了许多事情;许多人在我身旁经过,相互扶持,有人在哭号,有人在咒骂,有人则缄默无言。他们都化成了一个个影子,我也融入了这片人影中。生存还是死亡,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两者是等距的,但却很难达到任意一方;在这个沟壑前没有桥梁可通过,它让我和曾经的自己相分离,也让我和自己希望把握的事情相分离。′w·a_n\z~h?e*n.g-s¨h`u?.′n/e¨t.
这种兴奋和病态的感受解释了为何那些“丧心病狂”地将自己的位置暴露的士兵很少是士气低落的士兵。只有在对自己生还的概率做出一番考量之后,士气才会受到影响。但在战斗中,士兵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人们遵循冲动做事,而不是理智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他们坚持战斗,坚信自己总是那个幸运儿。
第十三章 受降者的两难选择
投降的依据
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可以解释人们继续战斗的行为——他们看不到比它更具吸引力的选择了。诺曼·格拉登曾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打响前说:“如果有其他选择就好了。但我知道我别无选择。”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人们当然还有别的选择。在前几章,我们仅讨论了最艰难的选择:逃回己方,而在西线作战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对某些英国士兵来说,他们“甚至都没有逃跑的勇气”);此外还有发动叛变,这是反抗军事当局的最困难的方式。我们可以再添加一种新的选择:冲自己的脚开枪致残或是直接自杀,但这种干脆决绝且刻意的自残行为会对个人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何况还有生还的可能性,因此这样也不行。所以,自残以及自杀的人数并不多。
相比之下,有一种选择显得格外合理——投降。
士兵投降成为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的重要因素。尽管死亡人数清单已经长度可观了,但要想完全实现战前德国士兵“歼灭敌军”的誓言似乎是不可能的。人口统计学数字显示,每年新应征入伍的士兵或多或少足够填补消耗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