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23章完结
听!突突突,——耳畔的软语……从未止歇——
飒飒地呢喃的枪炮——上帝啊,我只想逃离!
歇斯底里地尖叫,只为停止这一切——我要疯了;
我在炮火中逐渐僵硬,眼神中尽是疯狂和愤怒。`p-i?n?g′f/a`n+w`x`w_.!c+o`m*
(该诗作于他在肯特的康复期间。)
在军事行动中,士兵往往身心俱疲。这种情况从约翰·卢西关于蒙斯大撤退的描述中可见一斑:“我们的心理和身体急切需要睡眠来恢复……每个细胞……都渴望休息;这是行军的人们心中最为执着的念头。”在奥尔丁顿、巴比塞、云格尔等人的作品中也有相关描写。实际上,云格尔相信“让人们沮丧的不是危险,而是体能的极限、过度劳累和艰苦的条件”。他头一次执行任务时,每晚只能睡2个小时。
艰苦的环境同样折磨人。虽然那些来自于格拉斯哥贫民窟的人已经适应了风餐露宿、风雨交加、蚊虫叮咬等生存条件,但他们同样无法忍受堑壕的糟糕环境:虽然贫民窟的生活很艰苦,但至少栖身之处不是泥土筑的。_天-禧′小_说?蛧· ′埂,新`最′筷·法国士兵报纸《霰弹报》的文章中写道:“炮火不是地狱,真正的地狱是泥土。”《小钢炮》却持不同观点:严寒才是最糟糕的。云格尔一直认为,“潮湿阴冷”比炮火的危害更大,更容易让士兵招架不住。
就算士兵们并不感到寒冷、饥饿和潮湿,他们在堑壕的日子依旧难熬,因为他们会为逝去的战友悲恸欲绝(特别是那些“新兵蛋子”)。与诺思克利夫所说的“健康的户外生活”截然不同,他们饱受病痛的折磨(但病痛并不像过去那样能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德国有数据表明,整支队伍中有平均8.6%的人是病患,而这一数字在1918年夏天飞速增加。鲁登道夫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军队会在1918年夏天受到全世界流行的传染病的重创。
从心理上看,身处被“生锈的带刺铁丝网”、“翻卷的泥土”以及“布满弹痕的鬼魅般的树木”包围的环境,人们不会感到愉快,这种感觉在新兵那里格外强烈,他们厌恶这般景色。
除此之外,士兵们的津贴和食物配给相对来说也很微薄(这与周围可恶的景色相比,更容易让人愤懑不平)。1917年,英国士兵每天领取1先令的津贴,但当他们与其他殖民地部队的士兵通过沟通得知对方的收入高于自己的5~6倍之后,顿时怨声四起;更让人愤怒的是,当军官们喝得酩酊大醉时,他的手下却不允许沾一滴酒(一位中尉每天可以获得6先令7便士,2先令的住宿补贴以及2先令6便士的战斗补助)。`午*4_墈^书+ +无+错.内^容\乔治·科珀德的回忆录中充满了对英国士兵贫困的描写,但即便如此,他们与大多数法国士兵相比仍是幸运的,后者一天仅能领取可怜的25生丁。当美国的支援部队到达欧洲之后,他们的富有令其他国家的士兵蒙羞:在布雷斯特甚至发生了法军和美国援军之间的激战,原因是后者准许有性生活的特权激怒了他们。
士兵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或许是军纪并没有因此而被无视或遭到破坏。1914年著名的圣诞节休战时,英国和德国的士兵在无人区“亲如兄弟”的友善行动并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1914年和1915年,在西线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呼吁。实际上,在进餐时间或是有伤员被救治时,人们会心照不宣地停火;只有当无缘无故的射击出现时,才会演化为“以牙还牙”的报复行为。两军的无人区夜间侦察都会刻意避免碰到对方,狙击手不会歼灭全部对手。当参谋下令继续作战后,这种暴力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的。社会科学家,甚至持达尔文学说的生物学家,通常分别将这种现象视为“人类的合作倾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