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争的悲悯 > 第30章完结

第30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30章完结

旅顺港危机爆发时,哈茨费尔特在一次盛宴后与张伯伦共同商讨了建立英德同盟的事宜。_晓¢税,C^M*S? !埂\新?醉/全+正如阿瑟·鲍尔弗回忆的那样:

乔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前几日关于旅顺港的内阁讨论让他对英国的孤立和偶尔的外交困境地位备感忧虑。他确实因为坚持与德国结成联盟而受人关注。有人认为,英国议会制的政府性质决定了成立这样一个联盟势必是危险的(这种观点也同样萦绕在德国人的脑海中),乔大力驳斥了这种观点。我认为,对于两国可能采取的协商方式,应当先拟定一个大致的方案轮廓。

根据鲍尔弗的回忆,德国外交大臣比洛的回复“相当迅速”:

在他的电报回复中,他再一次因为议会制政府的问题而踌躇不决。但是他同样坦白了德国是怎样看待英国在欧洲大局势中的地位的。他们认为我们更适合与法国结盟,而不是与法、俄同时结盟。因为在这样的竞争中,结果是难以预料的。他们不想眼看着我们消亡,不仅是因为出于对我们的情感,而且还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我们就此屈从,下一个受害者便是他们。整个对话的主旨(至少在我看来)是想在各国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兰*兰~雯`学? ,追+醉^辛?章\劫,

这之后,张伯伦和赫尔曼·冯·艾卡德施泰因男爵在4月又进行过几次会谈。后者是德国大使馆的首席秘书,德皇称赞他“在与英国的官方关系中始终保持情感联系,这对我们来说很有利,我们对此充满希望”。现在,艾卡德施泰因以德皇的名义建议“英国和德国建立可能的联盟……该联盟的基础是保证对方的殖民地等权益不受侵犯”。作为这场交易的一部分,他还说德国将“在埃及和德兰士瓦问题上助英国一臂之力”,并暗示,“一个直接的防御性联盟……可能会在不久后诞生”。“如此的共识”,张伯伦在给索尔兹伯里的备忘录中写道,“将带来和平的福音,并需要即刻进行商讨”。同样的事在1901年又以同样的形式老调重弹。

既然如此,英德合作的尝试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呢?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当事人的性格使然。¢欣/丸~ - ^神?占· .追*蕞*鑫\漳_节,爱德华七世不时流露出亲法的态度,艾卡德施泰因对待此事的态度也似乎过于玩世不恭。显然,比洛和荷尔斯泰因放大了英国在贸易地位中的劣势。但两国间最严重的政治障碍(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恐怕当属索尔兹伯里身上所缺少的最基本的激情了。张伯伦也以特别的方式为同盟的失败做出了“贡献”。私底下他如是说:“德国和英国以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事务上的相互信任为基础,订立和达成长期的防守性条约或备忘。”而在公开场合,他瞬间变得高谈阔论:“条顿民族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中最伟大的两个分支,构成了一个崭新而伟大的三方联盟。”此外,他还相当不切实际地期许德国人民也能以如此高涨的热情予以回应。比洛在1899年12月11日的国民议会演讲中的措辞如下:“我们要做好准备,以互利合作为基础,与英国和平、和谐地相处。”张伯伦听闻后勃然大怒,称其“冷漠和怠慢”。当矛盾出现的时候,张伯伦再也无法抑制自己,他咬牙切齿地说,“如果他们的目光如此短浅,如果他们没有发现,一颗新星正在世界上冉冉升起,那他们就真没救了。”

然而,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领导人的性格缺陷说更具说服力。殖民地争端是影响英德友好邦交的最大阻力。德国历史学家汉斯·德尔布吕克发表于1899年的文章曾经红极一时。他在文章中称,“我们可以选择和英国一起执行殖民地政策,也可以选择排除英国的干扰,独自行事。与英为善,意味和平;与英为敌,必有战乱。”但实际情况却是,德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与英为善的基础上,开展其殖民政策的。因此,1898年,德国与葡萄牙在非洲殖民地(特别是德拉瓜湾)的无休止的争端终于画上了句号,双方达成一致,英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