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21章完结
o;为与德国签订协约而大声疾呼”。第二年,这一主张变成了典型的萧伯纳式的反战三方联盟(英、德、法)的提议;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双重安排:“如果法国攻打德国,我们就与德国联手挫败法国;如果德国攻打法国,我们就与法国联手挫败德国。”
亲德思想在战前的英国国内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左翼”人士中。德国自由主义者哈里·凯斯勒伯爵呼吁英国和德国的知识分子之间相互交换书信,并得到了双方学者的签名支持,英国这一边是托马斯·哈代和爱德华·埃尔加,德国一方的代表是西格弗里德·瓦格纳。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在这一建议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14年春季,考文特花园上演了至少17场《帕西法尔》,瓦格纳其他的歌剧如《名歌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及《女武神》等也频频上演。尽管战争已经爆发,1914年的逍遥音乐会上还是少不了德国作曲家的曲目:贝多芬、莫扎特、门德尔松、施特劳斯、李斯特和巴赫等。很多英语文学作家都有德国血统,的确,他们都拥有德文名字:西格弗里德·萨松,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受洗礼前名为约瑟夫·利奥波德·福特·马多克斯·许弗),罗伯特·兰克·格雷夫斯(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的大外甥)。
格雷夫斯在查特豪斯公学发现其母亲的国籍成为他的“社交大忌”,便下定决心“拒绝身体里的德国元素”。与此相反,在那些古老的大学中,亲德的思想和行为比比皆是。大家都对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反战立场耳熟能详,但牛津大学在战前的事迹却鲜为人知。至少有335名德国学生在1899~1914年期间注册成为牛津大学的学生,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还有33人仍旧在此学习,这其中有约1/6还获得了罗兹奖学金。这些德国籍的牛津学生中,有普鲁士大臣霍恩洛厄的儿子,有海军中将莫里茨·冯·黑林根的儿子以及德意志帝国前宰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的儿子(贝利奥尔学院,1908届)。还有很多大学生俱乐部,如“汉诺威俱乐部”、“德国文学社”、“盎格鲁–日耳曼社会”等(这些俱乐部的会员数在1909年达到了300人),这至少证明了有一部分英国大学生属于日耳曼“精神”与牛津“文化”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势力。1914年,在牛津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多数人都是德裔学生,如理查德·施特劳斯、路德维希·米泰斯(德累斯顿的古典主义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大使以及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公爵,还有奥地利的国际律师海因里希·拉马施。1907年,甚至德皇本人也获此殊荣。在经历了很长一段让他蒙羞的时间后[1],20世纪80年代,他在校活动的画像又重新以荣誉校友的名义被悬挂在考试学院的墙上。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