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6章完结
有政治力量的灾难。因此这场战争一定要尽力避免,否则各国无疑是自掘坟墓。
虽然布洛赫有时会给人留下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的印象,但他也曾经严肃地指出:“我不否认有些国家可能会与其邻国一起投身一场足以颠覆一切文明和秩序的恶战。”(讽刺的是,该书竟然最受俄国政府欢迎;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读了这本“华沙银行家布洛赫的书”,才产生了“向其他国家统治者进行和平呼吁”的灵感,从而促进了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布洛赫所犯错误的症结在于,他没能料想到这样的革命竟然能够同时在多个交战国爆发;谁能够将其社会崩溃的时间拖得越晚,谁便是胜利者。基于这个原因,如果战争爆发,那么各国之所以心甘情愿投身这场旷日持久的鏖战,便是出于对其他国家解体崩溃的期待。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已被1914年以后发生的事实证明。
[1]“疯子毛拉”是指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哈桑,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编者注
代笔文人与间谍
那些投身于战争预言大军的人,无疑出于两种动机:向读者炒作作品(或是推广连载报刊),以及宣传个人政见。因此,鲁鸠那些近乎偏执的虚构小说对于那些像诺思克利夫勋爵(他曾经将作品中德军入侵的路线更改为《每日邮报》读者群集中的城市,以制造声势,拉动销量)以及D·C·汤普森(他将《帝国间谍》一书连载在《每周新闻》中,广告上还宣称提供10英镑的奖金,奖励举报“外国势力在英国开展的间谍活动”的读者)的报商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报纸究竟该卖什么?”诺思克利夫手下的一位编辑曾发问。他的回答是:“战争。战争不仅能制造大批新闻,同样能够带来巨大的阅读需求。战争本身的魅力以及它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报刊标语牌上只需用‘一场伟大的战役’等类似的标题吸引眼球,即可增加销量。”布尔战争后,英国遭遇了战争报道的短缺与人们急切了解战争内幕需求之间的矛盾。鲁鸠等人用虚构小说缓解了媒体的燃眉之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德国官员为何于1914年拒绝为《每日邮报》柏林特派记者签发护照,“因为他相信极可能由此引发一场战争”。)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