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58章完结

第58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58章完结

这样我们就看到,南朝直到梁陈,班、品、秩、爵、军阶、散官等等,在结构上依然旁逸斜出;而北朝的官品、俸禄、封爵、军号、散官等等,与官品的整合更为紧密,相形在官品框架中的分布严整有序,各种位阶的一体化程度更高。,2?0¢2!3!t*x·t,.+c/o?m¢隋唐官阶呈现为一个一元化、多序列的等级架构,职官、爵号、阶官、勋官等在官品架构中井然不紊,这显然是上承北朝的。

梁朝除了官品、封爵、中正品外,又有十八班、七班、三品蕴位、三品勋位州郡县班及军号之班,显得分外繁复冗杂。魏晋军号本来约100多号,而梁天监年间“厘定”军号,“厘定”到了200多号:大通三年(529年)再度“刊正”,不但没有刊繁为简,反倒“刊”成了360多号!陈朝的军号,仍达237号之多。品位序列的繁杂细密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江左朝廷把大量精力,投到了安排官贵的个人级别之上;谁比谁的官儿大一丁点儿,都得用官号和级别表示出来,不能让官僚吃亏,埋没了他的荣耀。过于复杂的位阶体制,在管理上将浪费更多的时间、资源和精力。在堆积如山的军号里挑出官员应得的那一号,选曹不知要白搭多少无谓的功夫,假使君臣乐此不疲,就只能说是嗜痂成癖了。/w?o!s!h!u·c*h_e?n~g,.·c!o*m¨

在身份管理和职位管理的关系上,秦汉的重心在后者,皇帝对官僚的品位保障不操太多的心,官僚大多一人一衔,官阶管理很简洁:而南朝的重心在前者,官阶繁复,一个人有一大堆头衔,身份管理的工作量畸形膨胀了。北朝虽有类似弊端,但变迁与南不同。北周军号由百余号化简为不到50号,而且与官阶一致化了,均匀分布在官阶各级上,北齐的军号也简化到了70多号;隋朝军号一度只有43号;到了唐朝,武散阶一至五品有将军13号,再加上六至九品16个校尉、副尉,军阶只29号。隋唐军号的简化趋势,显然上承北朝。

为什么北朝最终孕育出了一个更严整简练等级架构,并为隋唐所继承呢?首先是南朝上承汉晋,制度上陈陈相因的守旧倾向,自然比较浓厚;而北朝在规划制度上更自由随意,可以大起大落地调整尝试,反而容易出新。其次,品位结构是各势力政治博弈的结果,而江左士族盘根错节、利益格局积重难返,皇权并没有力量真正撼动它。梁武帝的官阶改革看上去花样翻新了,不过走近一看,那对既定权势格局并无实质触动,大多是表面的花架子。而北朝不同,即令位阶的大幅度调整中有部分官员吃亏,他们也没力量抗衡皇权,只能自认倒霉。

中古政权的身份管理和品位结构,涉及了四大问题,“贵一贱”、“士一吏”和“文一武”与“胡一汉”。·我,得*书_城, ~首*发-“贵一贱”就是士族、贵族与寒人的关系问题,“士一吏”就是文士与专业吏员的关系问题,“文一武”就是文官与军人的关系问题,“胡一汉”就是异族权贵与汉族官僚的关系问题。这四个问题是彼此交织的。

江左的士族身份,主要体现为中正品,所谓“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一还,遂成卑庶”;中正二品之内,则有“清浊”进一步区分门第、身份与官职。所以中正品和“清浊”的性质,可称“门品”,它们令品位结构的重心向士族门第偏转了。而北朝的位阶,则具有明显的功绩制特点,而且偏重军功。

首先看功绩制性质一点。梁有十八班,北魏正从品十八级,看上去都是18等,实则不同。十八班列有各种官职,“班”所标示的,主要是这些职位的任官资格,资格则取决于各人的出身、门第和资质。而北朝存在着活跃得多的考课制度,考课晋级以“阶”做尺度;“阶”就是正从品十八级,一阶又分为“上阶”和“下阶”两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的记载,反映了北朝官品十八阶是依功升迁的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