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50章完结
唐代科举制是一个重大的行政成就,它最终促成了士族的衰微;而这个进步,又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士族政治时代累积出来的。¨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通观魏晋南北朝的诸多制度进步,集权官僚制度顽强而富有韧性,士族政治未能阻断它的前进步伐。
第十一章
胡汉杂糅与
胡化汉化
广大土地上生活的众多民族中,华夏族的文明进化最快,直到进化出了秦汉大帝国。但周边各少数族民族也在发展,他们的人口也在增加,有尝试扩展其生存的空间。东汉时少数族已不断内徙,魏晋间“杂虏”入塞者“前后千余辈”。华夏政权不足以阻其入塞,一场民族冲突已势不可免,西晋末的“五胡乱华”,使周边少数族的发展线索,对华夏族本来的历史进程,造成扰动、发生“叠加”了。
这种叠加和扰动,在南方和北方有不同的表现。洛阳倾覆后,司马氏偏安江左,皇权衰落、政治动荡使政权进一步封闭化,“世家”现象大为浓重了,出现了门阀当道的情况。(田余庆先生就把“五胡乱华”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视为门阀政治的三个外部条件之一。)而在中国北方,民族仇恨造成各种破坏,旧有秩序解体了。少数族的社会组织、部族风习有异华夏,建立政权后又开始直面农耕区旧有的政治文化遗产。这样一来,中国北方也就成了不同政治传统的交揉碰撞之所了。_删′8*墈+书~罔¢ ,免~费·越\读¨帝国制度史上的“胡汉”问题初次凸显出来,出现了胡汉杂揉、胡汉分治等等制度“变态”。这与江左士族门阀政治造成的“变态”,可以并列为中古政治两种“变态”之一。在北方,“民族”成了分配权势的主要尺度,形成了“异族皇权一部落贵族一国人武装”体制。北方有异于江左朝廷的政治波动,却也孕育着有异于江左的新的可能性。少数族的进入既带来了“胡化”因素,他们也在积极学习汉制,又出现了“汉化”潮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皇权,并借助军功贵族政治,最终带动了集权官僚政治的全面复兴。北方政权成为南北朝时代的历史出口这一事实,推动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北方民族对中国史的宏观影响,以及在帝国政治的“常态”、“变态”问题上的历史地位。
一、胡汉杂糅与胡汉分治
十六国以来少数族政权的部族传统,带来了新的政治因素;它们与华夏旧制彼此激荡,在相当一段时间中造成了各种扭曲畸变,可称“胡化”。部族首领名号与部族的编制方式,是其部众久所习惯的;然而入塞建国之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异变。~比?奇*中′蚊·徃` ¢最_薪`璋¨节-耕,欣\哙¨尤其是较早建国的政权,其族群在汉地已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了,对汉制和汉文化不算陌生。在建立政权之后,对华夏皇帝的集权专制,部族首领们一见倾心;至少在管理被征服的汉族士民上,官僚行政组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就成了十六国政权的突出特点,尤其在其初期。所谓“胡汉杂糅”,就是胡制和汉制错杂交织;所谓“胡汉分治”,就是对胡人和汉人的采用不同行政编制,通俗地说,就是“一国两制”。
甘肃嘉峪关魏晋三号墓彩绘砖
起兵称“汉”的匈奴刘渊,自称大单于,又设有鹿蠡王、於鹿王、独鹿王等,这些都是匈奴传统的首领名号。刘渊称帝,任命了丞相、太尉、录尚书事、御史大夫、大司农、太史令等等,这些就是汉式的名号了。刘渊让儿子刘聪做大单于,其头衔是大司马、大单于、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之西。当时既有大单于台,又有三公府、尚书省,制度上的胡汉兼用是非常明显的了。
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