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43章完结
行政的法理化程度下降,还体现在故吏、门生、部曲、私兵等现象之上。!薪+顽*夲′神′戦~ !追,醉*新′蟑.洁^“故吏”观念盛于汉末,魏晋以来其势不减。士人若曾被某官辟为府属、做过他的“入幕之宾”,那么就是府主的故吏、义故了,成了府主个人势力的一部分。权臣桓温先后开设四府,所辟僚佐大多是才子名流。江左所谓“门生”往往就是权贵的僮仆,动辄成百上千,而且朝廷居然允许他们以门生的身份入仕。很多武将拥有数量巨大的部曲,即私人武装。萧恢由荆州而改任益州刺史,离任上路时携带五万人自随!可见当时私属、私兵的数量之惊人。这也是汉帝国所看不到的。
皇帝内侍和太子东宫官,在汉代是一种起家之途,然而范围很小,不算重要。魏晋以下,这种起家途径的重要性大为上升,而且更制度化了。魏文帝设置一种“散骑常侍”,“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本意也”。显然,皇帝想通过与士人建立直接关系,来维系他们对皇帝的向心力。当时士人如有一两次内侍经历,则高迁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晋代的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仍是权贵瞩目的“清官”。¨衫*疤/墈¢书_旺\ ,勉′费+悦-读*此外太子东宫的舍人、洗马、中舍人,其品阶比汉代大为提高,成了入仕迁转途径。西晋还有不做东宫官就不能做尚书郎的制度,其用意,就是强化士人与太子的个人关系,以增加对未来的皇帝的忠诚度。在我们看来,这也是一种“退行性政策”:在法制无法保证专制之时,转而乞灵于个人化、私属性的效忠。还有一点与秦汉情况不同的、值得一提的,是晋廷为东宫配备了强大禁军,总共五个卫率,精兵在万人以上。皇权不稳,太子的护卫也得特别留神,不敢含糊了。东晋门阀政治下,皇权低落,禁军编制也随着衰减;而南朝皇权重振,一度又曾有东宫“至实甲万人”的情况。这些禁军算是太子的部曲了。
秦汉帝国的“律令秩序”,在魏晋以下大为松弛了。曹魏时就有人指出,“在职之人,官无大小,悉不知法令”。秦汉“明法”传统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士族的文化偏好造成的。程树德先生指出:“自晋氏失驭,海内分裂,江左以清谈相尚,不崇名法,故其时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x_x*n′y!d+..c^o\m¢”与胡族占据的北方相比,江左政权乃是中华文化之所在,但其律学的水准居然不如北朝。东晋权臣当国,实行“镇之以静”方针,对官僚尽意宽纵优容,把“宁使网漏吞舟,不必察察为政”奉为指南。监察制度,也往往是宪纲具在而形同虚文。文化士族很看不起司法监察之职,不愿意到御史台做官,所谓“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然而法网宽弛,倒也使专制主义的残酷性淡化了不少—像捶扑朝士、廷杖大臣一类事情,历朝往往而有;江左朝廷却不太一样,政治宽松,待臣以礼,小贪小罪不深究,颇有“和谐社会”景象。对犯罪官员的杖罚之法制订得较轻,行杖往往只做样子,当时被描述为“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正从朱衣上过”。意思是装腔作势不真打,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只从衣服上擦过而已。
三、玄学清谈的政治理念
士族的门第根据,是其对官位和文化的家族性占有,所以文化是士族的必要条件。单纯的军功贵族、权臣家族、外戚家族等,可以称“世家”,可以称“世族”,但不应称“士族”。中古士族上承汉末士人,同时其文化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有特征性就是玄学和清谈。
曹魏正始年间出现了一批贵公子,他们很多家门煊赫,少居高位,又是当世瞩目的名士、思想界的前卫、魏晋玄学的先驱。其中包括何晏、夏侯玄等人。他们被称为“正始名士”,可算是中古士族的最初代表了。事功派官僚谁责他们“浮华”,魏明帝也曾打击“浮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